風灘在平昌縣城巴河下游11公里處,是巴河第一大險灘。
古時行船至此風險大,故名“風灘”。古灘道由河西“龍舌子”而下,因水急彎多,事故頻生。自清朝康熙年問,于河東鑿新漕口后,船只才改道于此,自此設有灘師。灘頭山頂有一古廟,民稱老觀廟,實為王爺廟,因過往船舟信奉“鎮(zhèn)江王爺”,廟中神像較多,香火不斷。每年正月十五燒香朝廟,人群絡繹不絕。每遇天早,抬著木雕孫悟空神像祈雨,一路人流敲鑼打鼓熱鬧非凡。廟前臨河處,有高約二丈一巨石,名“香爐石”,石上刻有“險行水上”四個篆體大字。上下客貨船為祈保平安,至此無不焚香化紙于石前。廟左側上方有一亭,名碑亭,內豎八石碑,系記載開鑿新漕及古廟建造之事。搖亭則碑動。亭下30米處是一片沙丘,每當陽光照地,因折射而呈現七彩光環(huán),故有“搖亭碑動廈樓現”景觀。沿廟脊北上,最高點為青龍嘴。此處,一些民間墓碑上有“青龍涌浪裕后昆”之句,因而有“青龍戲水風灘浪”之說。灘頭一石埂直通兩岸,謂之“石龍過江”,傳說系岳家寺余氏風水,余家在清朝兩代連續(xù)出一進士、一翰林。廟梁盡頭一巖穴有字紙墳一座,亦說是余家骨灰葬地。
大風灘連著小風灘,全長華里許。大灘正漕中一路怪石嶙峋,如雞翅膀?菖J、高馬石、人頭石、紅盤石、豬下巴以及小風灘的蜂子石,均為險惡之處。
民國年間平昌縣尚無公路,背挑格魄紙(即金裱紙),從蒙溪乘船的背二哥至平昌后,經長安古道上至陜南各地,船運物資下達合川、重慶。凡過往航船行至風灘時,必由灘師領航或親手把舵穩(wěn)梢。上水重載如鹽巴、糖果類,必須減載過壩,即由搬運工運至灘頭,其船方能過灘。當地由100多名男女組成的常年拉纖隊拉船時,“腳蹬石頭手爬沙,聲聲號子把船拉”的那種激烈場面,真是氣吞山河。
“文革”時,廟中神像及碑亭盡毀。建國后,航管站在整治河道中,除將灘中險石暗礁炸掉外,并用條石攔水歸道。在空廟內還設過絞灘機用于拉船。建修風灘電站時,機撤廟毀,香爐石也被采石工打掉。1979年風灘電站阻航后,江水成平湖,大小風灘均不復存在,景點已跡銷影沒。有“七景”詩尚存:
香爐石
老觀廟前一巨石,形似香爐自古奇。“險行水上”今何在,廟毀石亡情依依。
搖亭碑動
四腳木柱撐一亭,內豎八碑載古今。兒時搖亭碑身動,沙灘“蜃樓”觀奇景。
風灘雪浪
青龍戲水風灘浪,十里遙聞咆哮狂。倘若夜間潮聲起,神仙過灘也著慌。
石龍過江
石龍過江天生成,為此岳家耀余門。神話代代傳如此,眾說紛紜到而今。
豬下巴
灘尾江邊豬下巴,船行上水一關卡。多少船只遭于此,非怪船員聲聲罵。
紅盤石
灘中紅盤一道坑,從古灘師懼三分。
自經河道整治后,過往船只方太平。
牯牛石
灘中一石名枯牛,其首高昂望灘頭。
船進漕口憶絕招,“掀舵傍石”自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