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文物古跡介紹

中共上宮支部舊址
  中共上宮支部舊址位于福建省仙游縣游洋鎮(zhèn)興山村。民國16年(1927年)4月中旬,中共莆田特區(qū)委書記陳國柱(廖華),在興太上宮馨山書院建立仙游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上宮支部。該書院系清代建筑物,土木結構,位于馨山山頂。1989年1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游洋鎮(zhèn)的興山村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書院——馨山書院。馨山書院始建于明初,是為了紀念南宋文天祥和岳飛而建。歷史悠久,是興化地區(qū)興學的搖籃,它是莆田市北部山區(qū)創(chuàng)辦最早的一所書院,也是莆田市四大書院之一。它又是閩中著名的革命的圣地。馨山書院屢經劫難數(shù)次遭到破壞,經后人數(shù)次重修現(xiàn)仍處于興角山下,并保有良好面貌。當?shù)卣、黨委對其實施各種重點保護,并被命為愛國教育基地。中共仙游縣第-支部于1927年4月在馨山書院內成立“中共上宮支部”。1990年被仙游縣人民政府授予“近代革命文物保護單位①”。2006年被仙游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詳細]
42、龍華雙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華雙塔
  時代:宋清地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相傳隋朝游僧葉惟勝云游四方,見龍華地界之寶幢山煙花茫茫,景色秀麗,就在山下結茅為廬,修禪悟道。因德行高尚感動七佛現(xiàn)形下聽。為廣泛弘揚佛法,葉惟勝奉命奠基建寺。經過六十載營造,建了佛殿、戒壇、法堂、金剛殿、天王殿、護界祠、藏經閣、伽藍殿、山門等九座殿堂。因有“雙龍獻花”之奇,遂定名為龍華寺,龍華之名也由此而來。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邑人郭勇為母祈壽,于母古稀,八秩大壽而兩次在龍華寺前捐資興建石塔兩座,以表孝母之心,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竣工。此雙塔稱龍華雙塔。氣勢雄偉壯觀,構造巧奪天工,在古建筑史上可稱奇絕。東塔和西塔都是仿木樓閣式建筑。經丈量西塔底層八面,每面寬3.7米,塔身正東西外徑為8.8米,正南北同,求得塔身占地面積為64.5平方米,地下基礎,至少有塔基的三倍以上。龍華雙塔因場地平坦堅實,地質均勻,基礎深而堅硬,寬大又牢固。施……[詳細]
43、鞏溪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鞏溪宮
  鞏溪宮鞏溪宮位于涵江區(qū)新縣鎮(zhèn)廣宮村洛陽山麓,創(chuàng)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由進士黃徹發(fā)起興建,歷代均有重修。正殿保留宋代典型梭形瓜楞柱、盆唇覆盆蓮花柱礎、抱鼓石等主要構件,梁架結構與福州華林寺基本相同。這些石構件,雕工古樸,線條流暢,尤其梭形瓜楞柱直徑較大,蓮花柱礎具有早期工藝特點,四角線刻出柿蒂紋,古意盎然,是不可多見的文物藝術珍品。1997年被列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又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鞏溪宮坐西朝東,由前殿、天井、正殿組成,面闊5間,南北寬18米,進深3間,東西長26.5米,建筑面積477平方米。宮廟建筑為抬梁式,單檐歇山頂。門前有雙闕,殿前磚埕寬18米,深9米,占地面積162平方米,鋪黛色薄方磚,磚邊長20厘米,磚面刻有駿馬、仙鶴、扇子等圖案,為古建筑之罕見。不管是建筑風格,或者是保留的文物,鞏溪宮都是福建省為數(shù)不多的保持宋元風格、并保留大量宋元原構件的宮廟之……[詳細]
莆田南少林寺遺址
  南少林寺遺址位于福建省莆田縣西天尾鎮(zhèn)九蓮山林山村,距市區(qū)約17公里。九蓮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陳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風,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武術活動的中心。相傳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幫助唐太宗統(tǒng)一中國后,唐太宗賜于“僧兵”,并準許在全國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據(jù)考,莆田縣九蓮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較早創(chuàng)建的分寺之一。因為規(guī)模宏大(占地約三萬平方米),武風鼎盛,影響南中國,故稱之為南少林寺。據(jù)考,該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毀。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縣在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了這座湮滅了幾百年的寺院遺址,經過認真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5個刻有“僧兵”、“諸羅漢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載,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鎮(zhèn)北部層巒疊嶂中的九蓮山麓發(fā)現(xiàn)一處古建筑遺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間的大型花崗巖石槽殘碑、石柱等,……[詳細]
莆田囊山寺
  座落于江口鎮(zhèn)石庭以西囊山。唐代中和元年(881年)創(chuàng)建,名延福院。唐光啟二年(886年),閩王王審知把其改名為“慈壽寺”,俗稱囊山寺。寺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禪堂、藏經閣和鐘鼓樓等。明宣德八年(1433年)增建齋房300間。嘉靖年間,寺被倭寇焚毀,F(xiàn)有建筑物為清康熙、雍正、光緒與民國年間陸續(xù)所建。囊山寺曾為古驛道宿站,當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時,曾住在寺內。囊山海拔639米,多為裸露的花崗巖,因山峰形如古人坐褥上的“隱囊”而得名。峰頂山巒重疊,累列如蓮瓣,故有“古囊山列山獻”之稱,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山上巖石奇形怪狀,其中有一巨石,形如海里的鱟,故稱為“鱟石”,能隨氣候變化而改變其顏色,天晴時色白,將雨時變灰,山下數(shù)十里處皆可見,被人視為天然“晴雨表”。還有個天元巖,上面堂宇高敞,倚欄眺望,可見興化灣煙波浩渺,海天一色,星羅棋布的大小島嶼,儼如千帆競發(fā),辟波斬浪,十分壯觀。福建莆田市……[詳細]
46、仙游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游文廟
  時代;清仙游文廟位于仙游縣鯉城街道辦城內社區(qū)師范路1號。文廟規(guī)模宏大,明代正殿祀孔子,殿左右的兩廡祀先賢。殿之后明倫堂,堂之東西是日新、時習兩所為師儒講道之處。原來堂前左右廊,繪畫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圖。明代于兩廊后建書齋十間。仙游文廟自遷建今址后,幾經興廢,歷有重修,F(xiàn)廟總占地8000平方米,存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戟門、丹墀、拜臺、大成殿和兩邊廊廡,近年又依舊制復建綽楔門、大埕、泮池、集賢堂、明倫堂等建筑,恢復了昔日文廟的原貌。主體建筑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結構,為招梁與穿斗混合結構的殿堂建筑。屋脊上飾以灰雕雙龍,脊屏則施以彩繪游鱗飛鳳等。殿內當心間頂部是呈穹窿狀的施重拱的藻井,飾以花紋、雕刻,精致華美。左右次間頂部和前廊頂部作平棋天花,亦賦彩華麗。整座殿的梁架、斗拱、駝峰、雀替均用木雕金漆或彩繪裝飾,色彩富麗典雅,形象生動逼真。如屋瓴屏繪刻的游麟飛鳳,氣韻頗為生動。建……[詳細]
47、古譙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譙樓
  古譙樓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文獻居委會步行街中間。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創(chuàng)建,原為子城城門樓,宋紹興六年(1136)焚于火,知軍劉登重建。明嘉靖年間(1522~1566)焚于倭亂,隆慶五年(1571)武師卿重建,并匾“壺蘭雄鎮(zhèn)”。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顏重修,三十一年(1692)焚于火。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卞永嘉重建,并樓門洞上畫坎卦之象以制火。嘉慶年間(1796~1820)知府馬夔陛重修并書門額,F(xiàn)存建筑為三層臺樓,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坐北向南,高16米。石構基臺長50米,寬25米。臺的東、西兩端原有向南凸出的“伸手”3~4米,今存1.5米。城臺門洞前后8.8米,上面架15根橫梁。門洞兩側以條石層層疊澀出挑,頂部蓋以5米長石梁。前后兩門洞各寬5.4米,拱厚3.1米,拱高4米。城臺上的二層木構樓閣,南宋以后城樓改為譙樓。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八架椽),穿斗式木構架,……[詳細]
48、谷城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谷城宮
  谷城宮位于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水南村山兜自然村,亦稱谷城祖廟。谷城古廟,創(chuàng)建于北宋,原址在谷城山(俗稱青山)松、竹、梅三隱巖的梅隱巖。明嘉靖間毀于倭亂,明崇禎間由里人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奉敕巡撫廣西等地方督理軍務加正品服俸林贄捐金舍地鼎建于今址(荷嶺)。該宮座東朝西,主建筑三進,南北外廊邊為廊屋。中軸線依次為駐馬亭、山門、正殿、后殿組成。駐馬亭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山門面寬三間,進深二間,駐馬亭與山門面寬同,進深前后相連,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兩建筑為同一屋面,單檐歇山頂;正殿面寬五間,進深五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單檐歇山頂 ;后殿面寬五間,進深五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單檐懸山頂。中軸線主建筑群南北墻外設長廊緊接廊屋,原建筑南設觀音堂,北設土地公廳,兩廳內結構均為檁條直接安在夯土墻上,屋面寬及進深均同為單檐懸山頂。現(xiàn)存附屬文物有明代石雕觀音像一尊及多塊明、清時期的碑刻,其中有較重要的清同治拾叁年立的《……[詳細]
49、寧海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海橋
  時代:元地址:中國福建省莆田縣黃石鎮(zhèn)橋兜村這里溪海匯集,潮大流急,泥沙滾滾,因而建橋工程十分艱巨。從元代元統(tǒng)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間,六建六圯,F(xiàn)存的橋,是從清雍正十年(1732年)開始,耗費15年修建的。全長225.7米,寬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兩墩間的凈跨徑8.8:11.8米,比我國著名的五里橋和洛陽橋的跨度還大。橋面用75塊長13米、寬、厚各1.2米的巨石條鋪設而成,每塊條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資數(shù)額。橋面兩旁有石扶攔,望柱頭雕刻著姿態(tài)不一,線條簡練的石獅浮雕。橋的兩端,原豎有高約3米的戴盔披甲、手執(zhí)長劍的護橋將軍石像四尊,現(xiàn)只存兩尊,系明代雕造。從橋上觀日出,萬道金光直投橋下,猶如金龍逐波,儀態(tài)萬千,蔚為奇觀,故有“寧海初日”之譽。該橋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在橋上加鋪了一層水泥橋面,秀嶼港至涵江的公路從此通過,與![詳細]
50、梅峰光孝寺
梅峰光孝寺
  梅峰光孝寺梅峰光孝寺,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雷山左旁。昔時其地爽塏,遍植梅樹,故名梅峰。隋唐之際,峰巔建有一座觀音亭。宋初亭周匝地百余畝,系李家之祖業(yè)。志載元豐八年(1085),黃太安人感異夢而生制干李公子誠。黃氏為酬夙愿,乃盡舍亭周之地,將小亭擴建為寺。寺宇初具規(guī)模之時,峰右建有『望海亭』與『臥云軒』各一座,李公子時授讀于軒。北宋崇寧二年(1103),徽宗御書賜匾『梅林佛國』;翌年,又奉敕賜額改名『崇寧禪寺』;政和元年(1111),敕改為『天寧萬壽寺』;紹興七年(1137),敕賜『報恩光孝寺』巨匾;越五年,去掉『報恩』二字,單名『光孝寺』。爾后大約八百多年來,一直沿稱不易。方志記載,寺內舊有『神鐘』一口,亦為紹興乙亥年(1135)龜洋二圣僧駐錫寺中,令名匠蔡通鑄成,聲響能傳數(shù)十里之遙。宋代梅寺,仰仗李公大力護持,朝廷多次賜額,名重一時,且寺宇屢經擴建,規(guī)模儼然大于前時,成為當年莆陽境內……[詳細]
51、黃石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石文廟
  黃石文廟位于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黃石村中心小學內,唐朝為紅泉宮,祀首創(chuàng)南洋水利的唐代福建觀察使裴次元。宋代理學家、名儒林光朝于此講學,稱紅泉書院,世稱“紅泉學派”。明代改為水南書院,后因倭亂被毀,清朝康熙年間重建。文廟坐北向南,按照孔廟規(guī)制建設,規(guī)模宏大。由大門、宿舍、泮水橋、兩廡、大成殿組成。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筑面積264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斗拱為平身科用二攢,使用插拱,斗底用假皿板。前檐廊下保存清初的浮雕盤龍石柱一對。殿前鋪設石板丹墀,占地68平方米,丹墀前為泮池,池上架設二墩三孔石拱橋,占地108平方米,保存完整。池前原有照壁、正學門,現(xiàn)已毀。廟內尚存兩塊高1.7米,寬0.3米的下馬石,刻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的文字石碑一通。以及明代萬歷三十二年(1604)由工部營繕清吏司郎中盧廷撰寫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記》石碑。正殿左側廂房的墻壁上嵌有明朱繼祚書寫的“古紅泉”……[詳細]
莆田三清殿
  元妙觀,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原稱天慶觀、玄妙觀,清康熙時避諱改為現(xiàn)名。元妙觀坐北朝南,現(xiàn)存山門和三清殿均為宋代所建,其旁還有清代建造的東岳殿、五帝廟、西岳殿、五顯廟和文昌三代祠等。三清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使用20根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構架。柱頭略有卷殺,柱礎為覆盆蓮花式。柱頭鋪作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重栱偷心造,補間鋪作前后檐各一朵。兩柱間施闌額,不用普拍枋。當心間脊榑題記有“唐貞觀敕建,在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禎十三年歲次庚辰募緣修建”字樣。三清殿東側還有宋徽宗御書《神霄玉清萬壽宮碑》等碑刻。地址: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qū)梅園東路391號開放時間:7:00-17:30……[詳細]
大埔城戰(zhàn)斗舊址
  大埔城戰(zhàn)斗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園莊鎮(zhèn)高峰村寨里自然村。1949年5月20日,國民黨-武裝進攻慈孝游擊區(qū)。由于慈孝游擊隊只有30多人-,武器彈藥少,勢單力薄,遂派人趕往惠安聯(lián)絡,請求惠安縣游擊大隊支援。當天,惠安游擊隊在中共惠安縣工委書記朱漢鷹的率領下向慈孝行進,與慈孝游擊隊匯合,在義路前梧村稍事休整后,登上大埔城對面的半嶺山,準備攻打國民黨-武裝駐地大埔城。當晚9時多,游擊隊埋伏在大埔城外密林里待命,11時行動開始,一時間,處于崇山峻嶺中靜謐的大埔城內外,陣陣-聲與叫喊聲連成一片,震天動地。在這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打下,國民黨-武裝匆忙應戰(zhàn),敵軍見游擊隊攻勢銳不可擋,只好邊打邊退,從西門撤出大埔城南逃而去。此役,游擊隊擊斃敵軍數(shù)名,繳獲-10多支、-2支、手-2支,游擊隊員負傷4名。大埔城戰(zhàn)斗的勝利大大震懾了敵人,鼓舞了斗志。大埔城戰(zhàn)斗舊址為石墻圍砌的圓形土城,面積2600平方米。1980年9……[詳細]
莆田龜山古剎
  龜山古剎位于市區(qū)以西15公里外的華亭鎮(zhèn)境內。因寺院建于形似龜背的山頂而得名。又因山頂上有片2里方圓的-洋,故又稱“龜洋”。龜山峰巒重疊,嵐霧濃重,清幽陰涼,自古就有“龜洋積霧”之稱。該山盛產名茶。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名僧無了禪師來此開山,辟茶園18處。明代禮部尚書陳經邦題寺聯(lián)云:“山半樓臺天半寺,云中鐘鼓月中僧”。相傳明代這里所產的名茶“月中香”,曾被選為貢品。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達千余人。到后梁貞明年間(915-920年),閩王王審知給寺院賜名“龜山福清禪院”。明代擴建為寺,F(xiàn)存建筑物乃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地藏殿、禪房、方丈室等。寺西有無了禪師墓塔,石雕裝飾精美、古雅,頗有藝術特色。今寺中齋房有許多石槽,最大的可儲水萬斤,刻有“元ネ右四年十一月”字樣。 ……[詳細]
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
  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荔城區(qū)拱辰街道東陽自然村,類別為古建筑。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1.瑞慶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2.5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10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2.5米;2.慶星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0.5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3米;3.德基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西至與農技供銷社、村民陳金堂同墻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8米至旗桿臺,北至與村民陳金堂同墻外延1米;4.通禮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5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1.5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8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2米;5.三房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5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5米;6.御史第: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6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1.5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