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文物古跡介紹

221、米倉古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米倉古道
  米倉古道以翻越米倉山而得名!掇o源》記載;“米倉道,在今陜西南鄭縣南,位于川陜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古代用兵,自陜入蜀,多出此道”。米倉山作為南北屏障,米倉道為南北出入要塞,遠古巴人在米倉山中開辟了多條道路,形成了一個道路網絡,通稱米倉道。米倉古道是中國最早的國道,其歷史久遠,在夏商時期便有記載,夏禹王會盟涂山,巴蜀往焉;殷高宗婦好伐巴方,曾設巴戌關于險阻;周武王滅殷伐紂王,巴師出征于牧野;秦惠王派司馬錯滅巴蜀;蕭何月下追韓信于寒溪,漢王劉邦伐川北賨民平三秦王;曹操征漢中張魯南下巴州;劉備駐軍大壩牟陽城,張飛戰(zhàn)張郃于木門,擒嚴顏于巴州;唐代皇子李賢、廢帝李重福、李重茂等謫貶巴州集州;宋元之際元憲宗蒙哥經此入川攻合州釣魚城;明朝設巡檢司于牟陽城;清代白蓮教義軍橫行川陜毗鄰州縣;現代紅四軍建川陜蘇區(qū)于川北……。五千年古道,兵馬馳騁,商賈營運,行旅往……[詳細]
博什瓦黑石刻巖畫
  博什瓦黑石刻巖畫,位于昭覺碗廠鄉(xiāng)團結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與普格縣紅毛依達鄉(xiāng)毗領。西距西昌約50公里,東距昭覺縣城56公里。1982年4月初,州委、州政府領導同志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劉堯漢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宋兆麟等專家前往鑒定,證明石刻巖畫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是南詔大理時期的佛教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后來由涼山州文化局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劉堯漢、中國歷史博物館宋兆麟、杜耀西、黎家芳、錫長僖、張延平等有關人員組成石刻巖畫調查組,作了為期23天的清理、考古、測繪、拍攝和捶拓等工作。博什瓦黑石刻巖畫于1991年4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縣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0》以及《四川省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于1991年9月13日,組織有關部門負責人,到博什瓦黑實地踏勘觀測,遵照有利于保護文物自然環(huán)境風貌,有利于文物安全和文物開發(fā)利用的原則,劃定了以博……[詳細]
朱德紀念地
  朱德紀念地(儀隴縣)1.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保護范圍:東至之江大道方向250米,南至軍功道方向150米,西至大灣堰方向100米,北至北門廣場方向15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東外延50米,向南外延150米,向西外延100米,向北外延100米。2.朱德父母故居保護范圍:向東100米至朱華房前公路,向南50米至公路堡坎,向西120米至感恩臺,向北25米至竹林。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東、南各外延50米,向西外延30米,向北外延25米。3.朱德生父朱世林墓保護范圍:東至感恩池方向40米,南至右側鐘應祿房方向20米,西至后側房方向20米,北至停車場方向2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東外延200米,向南外延10米,向西外延30米,向北外延25米。4.朱德生母鐘太夫人墓保護范圍:墓葬向東70米,向南30米,向西70米,向北5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東外延100米,向南外延20米,向西外延10……[詳細]
224、巴巴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巴巴寺
  巴巴寺,位于蟠龍山南麓,為伊斯蘭教嘎德忍耶教派第一位來我國傳教的祖師華哲·阿卜董拉希(又稱“西來上人”)的墓地。“巴巴”,即為阿拉伯語“祖先”、“祖師”的意思。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沙特阿拉伯麥加城人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裔(yī)孫華哲·阿卜董拉希,從甘肅、陜西來到閬中傳教,閬中川北鎮(zhèn)總兵馬子云待為師長,讓他定居在鐵塔寺(古城東門北側)。這位“西來上人”神形古健,狀貌若仙,他“胸藏三教之書而不以文名,藝精百家之奇而不以技稱”,言語詼諧,善于騎射,尤工詩歌。他同馬子云常游蟠龍山,見南麓處居蟠龍山龍脈之首,便卜陰宅(墳地)于水池之中。康熙二十八年三月,阿卜董拉希去世。他的高足弟子祁靜一與馬子云便在他生前所卜之處建造“拱北”(墓亭),排水填土,將其安葬于內,并命名為“久照亭”,俗稱巴巴寺,占地20畝,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巴巴寺山門為木石結構,-“久照亭”,還有“真一還真”的鎦金門額。入門……[詳細]
225、益西寺
益西寺
  益西寺位于四川甘孜州新龍縣甲拉西鄉(xiāng),該寺距新龍縣城3公里處,海拔為4180米,該寺為雍仲本教著名大成就者桑達郎卡益西所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1168年的歷史。他的父親叫木雅達賽,是吐蕃王朝三十八代贊王赤松德贊的十位大臣之一,而且是本波瑜伽師。郎卡益西按照父親的吩咐奉行來到梁茹,制伏八龍?zhí)觳,新龍有個酋長叫勒加,勒加知道郎卡益西有特殊的神通,就信仰郎卡益西。從此,桑達郎卡就成為了勒加的喇嘛。桑達郎卡益西用他自己的名字“益西”兩字帶來這個寺名,命名為“益西寺”。“益西”的意思是原始智和圣智。桑達益西圓寂時全身化成彩虹,只剩下頭發(fā)和指甲。桑達郎卡益西的繼承人興巴降澤是個蓋世無雙的智慧者,此時益西寺有講經和修道。興巴降澤施神通修造出“辛拉悟噶”的佛身。興巴降澤在圓寂時只留下頭發(fā)指甲之外全身化成虹化身。他的教徒是阿多扎松,在巖石上能用手指寫藏文“阿”字等,他的生子曲色益西降澤,在石沙上吐了口水后石沙變成金沙……[詳細]
226、奪登寺
奪登寺
  位于四川省阿壩縣東北八公里處的哇爾瑪鄉(xiāng)政府所屬提窮大隊第四小隊的境內。阿壩奪登寺1、地處人世十美之幽靜,如仙境般之幽雅,猶如白海螺之體聚萬物吉祥于之靈地。2、集眾僧的奪登寺又以其白帽本教之寺的吉祥之地而得名為“梅竹扎西合旋林”而之盛名。3、奪登寺建寺于-第六繞迥木牛年即公元1385年,由本教仁布欽夏甫尼瑪增大師奠基而組成僧團。大殿由80根柱頭所支撐,取名為“本來寂靜桑登林”。前后有十二代本教大師相繼維護。-第十一繞迥之火馬年即公元1666年,由奪登雍仲楚臣將該寺歸屬給從后藏興達頂來的本教大師彭措旺杰而變?yōu)楹蟛乇窘痰乃鶎僦,在彭措旺阿壩奪登寺杰的大力幫助和鼎力支持下,又興建了“興藏大殿”,取名為“奪登寂靜倫珠悅色雍仲林”。之后相繼由奪登寺世襲來維護。第八代楚欽第二世楚臣登巴堅贊大師向大知虹身頂禮,將該寺的講修規(guī)范儀則,以及寺內外的規(guī)矩都嚴格進行了規(guī)范化管理。4、奪登寺的宗論全都是以本教祖師……[詳細]
射洪鎮(zhèn)江寺
  射洪鎮(zhèn)江寺,位于川中“觀音文化之鄉(xiāng)”、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故鄉(xiāng),射洪縣城關太和鎮(zhèn)南片區(qū)涪江西岸,始建于唐末天祐年間(公元904年),初名“回黃磉灝寺”或“黃磉灝寺”。千年古寺,幾度興廢。宋元時期曾四次增修擴建,明崇禎六年(1633年)被洪水沖破。清雍正二年(1724年),潼川知府派通判、貢生馬寅來太和,現場考察,與鄉(xiāng)人、寺僧商定,辟地八畝,修復三字形寺廟。興建如鐵錨型的九級奎閣一座,象征上頂天堂、下入地府、威鎮(zhèn)涪江、澤潤內壩、降伏孽龍水怪。歷時兩年半建成,更名為“王爺廟”。更名為“王爺廟”的黃磉灝寺,殿宇輝煌,氣勢雄偉,與登云寺大慈悲殿、廣寒寺老鴉山等古寺遙相對峙,寺內釋迦牟尼佛、觀音大士、文殊、普賢等雕塑,技藝精湛,造型精美,儀態(tài)自然,應驗四方。每年六月六日,古寺廟會熱鬧非凡。千年鎮(zhèn)江古寺歷來被譽為“射洪(太和)八景”之首。曾任云南永平縣令的清嘉慶本縣籍名流賢達、著名詩人和教育家趙燮元題詩……[詳細]
陳毅故居及文物陳列館
  陳毅故居座落于樂至縣城北17.5公里的勞動鄉(xiāng)正溝灣,這里山丘連綿起伏,小河依傍山勢,在群峰中穿流,樹木郁郁蔥蔥,燕剪碧落,系典型的淺丘民居。故居興建于清代乾隆初年,陳毅太祖于乾隆丁卯年買下這塊基業(yè),后經擴建完善,共計有大小房屋三十六間,建筑面積750平方米,為三重堂四合院布局,木質穿榫結構,房屋坐西向東。1901年8月26日,陳毅誕生在這座院落一重堂左側的一間小瓦房里,并在這里度過童年時代。1980年7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將陳毅故居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撥款維修,恢復原貌后對外開放。陳毅故居大門中央有-同志親筆書題陳毅故居匾額,兩邊是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撰寫的直聲滿天下;殊勛炳世間的對聯。院壩左側安放著陳毅與張茜的漢白玉雕像,故居內重點以實物展出陳毅少年時期生活、學習等情況,序廳等處懸掛有-、-的題詞和全國著名畫家、書法家的珍貴作品。距故居一華里處有陳氏宗祠,興建于清同治八年,……[詳細]
中江鎮(zhèn)江寺
  鎮(zhèn)江寺又名王爺廟,因塑有鎮(zhèn)江王爺薛運龍的神像而得名。它位于中江縣城鹽市街的凱江邊,是中江縣保存比較完整的走馬轉角樓式樣的古廟,1985年被中江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前,因道路交通不便,中江的進出口商品多通過凱江船運,水災和船翻人亡的事時有發(fā)生,老百姓都說是水妖在作怪。民國版《中江縣志》載:清道光14年(1834年),由沿河的眾商人集資修建了這座鎮(zhèn)水妖、避鬼邪的神廟。該廟坐東朝西,由鎮(zhèn)妖大殿、走馬轉角樓、廂房及戲臺等建筑組成,石拱形雙扇大門上方墻上有“鎮(zhèn)江寺”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兩側各有“河清”、“海晏”二字,意指江河無波浪,百姓安定,天下太平?邕M大門,抬頭就是木制戲樓,左右為走馬轉角樓,有十幾間木結構雅間,為酒樓,是達官顯貴飲酒看戲的地方,窗花及樓沿吊板全是精雕細刻,樓下的雅間為茶樓,是富商名人品茶的地方。中間的壩子是民眾看戲的地方。穿過院壩就是鎮(zhèn)妖大殿,屋脊上走獸、人物塑……[詳細]
宜賓真武山古建筑群
  宜賓真武山,鄰近翠屏山,因山上有真武大帝廟而得名,真武山古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真武山宋名仙侶山,明代已有真武山、師來山等名稱。明萬歷元年(1573)四川巡撫曾省吾征討都掌人時,托詞真武祖師助其師,乃在山上增建真武祠,后又續(xù)建不少廟宇,至清代共有建筑20余處,號稱“川南道教名山”。今尚存古建筑有斗姆宮、文昌宮等8處,占地面積共3.33公頃。古建筑依山取勢,錯落有勢,且屹立岷江岸畔,四周古木參天,詩情畫意,宛若仙境。古建筑中,玄祖殿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建筑面積156平方米,殿前有清建木石結構如意斗拱牌坊;祖師殿建于明萬歷九年(1581),建筑面積64平方米,殿前架石橋曰“謁仙橋”。望不樓亦建于明萬歷九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培修,為抬梁式三重檐歇山頂,第二層設樓,建筑面積200平方米;無量殿建于明代,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建筑面積約220平方米,殿后為郁姑臺,……[詳細]
231、魁山寺
魁山寺
  魁山寺因建于魁山之頂而名之。位于蓬萊鎮(zhèn)城南,前有青獅白象,郪江玉帶環(huán)繞,后為五鳳朝陽,鐃缽銅鼓,左有貓兒守盤,石亭迎萬佛,右是金禪護龍洞,寶石鎮(zhèn)石龍過江。魁字山源于峨眉龍泉之主脈,又名寫字巖、位于蓬萊鎮(zhèn)南面,相對高度95米,海拔高標380米。全山均為頁巖和浮土層,唯山頂一石屹立,形若塔頂。巖石質地堅硬細膩,中無縫罅,且向北一面,壁立如刀削,平坦若玻璃,巨“魁”字就刻于石壁上。人們故稱“五鳳朝“之”東北鳳”山為魁字山!翱弊指5米,寬4米,字形正楷,陰形、筆劃最深為4公分,最大筆劃橫面為40公分。家跡工整,筆力有神,大而不弛,密而不緊,間架恰當,左右均稱,鐵畫銀鉤,蒼勁有力,筆鋒舒展,柔中有剛,是難得的文化瑰寶,經精工刻戳,用石灰涂其字跡,潔白、醒目,數里遙觀,清晰可見!翱弊譃檎l所寫?據西地父老傳說,是清干隆十四年(公元1705年),由曾志黽所刻。曾志黽一生酷愛書法,尤其愛寫“永”字和……[詳細]
南龕摩崖造像
  南龕摩崖造像巴中南龕古窟造像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龕坡山,南龕古窟巖石壁立,高十余丈,長數百尺,方正如削,列層分龕,鑲佛累累,南龕造像精巧玲瓏,姿態(tài)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巴中曾榮獲石窟之鄉(xiāng)美名,它有東龕、南龕、北龕、西龕,尤以南龕最勝,規(guī)模宏大,雕嵌玲瓏,櫛比相連,巴中南龕古窟是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精品,是古代石窟藝術的優(yōu)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歷史見證。南龕古窟造像,始創(chuàng)于南北朝,隨廟不斷增鐫,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石窟群,F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龕,二千余尊,有經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則,新建碑四則,嚴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題記五十條,詩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瓏,姿態(tài)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南龕造像以佛教為主的宗教藝術,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釋迦佛”、“延古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彌陀佛”、“雙首佛”、“延生佛……[詳細]
仁壽高家大佛
  仁壽高家大佛:又稱牛角寨大佛,位于仁壽縣城東北35公里的高家鎮(zhèn)鷹頭村牛角寨,海拔760米,地處雙流、簡陽、仁壽三縣交界處,龍泉山脈中段東側邊緣,距成都市40公里,景區(qū)總面積4.8平方公里,南、北、西三面群山連接,層巒迭障,東西平疇數十里,近觀鷹頭水庫,遠觀簡陽三岔湖,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寨上古柏蒼郁,怪石嶙峋;寨東側崖壁依山鐫造彌勒佛胸像一尊,坐西向東,雙手齊胸合十,牛角寨大佛始于唐代天寶八年,頭高7.7米,頸高1米,胸高4.85米,面部寬4.6米,肩寬11米,是中國大佛的唯一胸佛。于公元707年建成。2002年3月,縣政府審定為縣級第一批旅游區(qū)。樂山大佛是海通帶領工匠始鑿于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正好是仁壽大佛建成6年之后。也許是他將仁壽大佛建成取得了鐫刻經驗,又到各地考察,選到了樂山的理想地址和石質,再將圖樣放大,設計出樂山大佛。兩尊造像均為彌勒佛,外貌清晰,面型豐滿,嘴微閉,……[詳細]
五世同堂坊
  在涪城區(qū)龍門鎮(zhèn)小橋村,有一座五世同堂坊——張仲奇五世同堂坊。這也是我市五世同堂坊中,保存最為完好,雕刻工藝最為精湛的清代雕刻,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如今,這座牌坊已成為當地現代農業(yè)旅游觀光區(qū)一個獨特的文化標志。獨特的文化符號從綿陽城區(qū)經綿江公路進入涪城龍門鎮(zhèn)小橋村,往紅桔林村委會方向前行,穿過道路兩邊的各種大棚蔬菜,前行500米左右,張仲奇五世同堂坊便出現在記者面前。張仲奇五世同堂坊掩映在幾株大樹中,牌坊四周昔日的農田,已經成為現代農業(yè)觀光旅游產業(yè)帶,木柵欄將牌坊圍了起來,站在牌坊下遠觀,有種穿越歷史的感覺。眼前的張仲奇五世同堂坊,雖然經歷了近兩百年的風雨侵蝕,但牌坊的結構完好,威儀不減,上面的浮雕、鏤空雕刻線條依然清晰,僅有局部因風雨侵蝕被風化、破損或長滿綠苔。當地居民告訴記者,牌坊所在的位置,在古綿州通往古龍安(平武)的龍安古道之上,以前這周圍全是住戶,牌坊被包圍在民房中。后來,小橋村創(chuàng)……[詳細]
儀隴報恩寺
  位于儀隴縣觀紫鎮(zhèn)楊柳村的報恩寺,是一處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整個建筑布局精妙,風格古樸,檐下斗拱造型精美,做工精巧,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在報恩寺,宋朝狀元李協恭留下了“中狀元、報母恩”的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報恩寺占地810平方米,建筑面積666.2平方米。前殿建于清代,通面闊19米,通進深12.3米,穿斗結構,單檐懸山式屋頂,上覆小青瓦,通高6米,檐高3.5米。登五級石階,就來到后殿。后殿建于明代,面闊3間19米,進深15.6米,抬梁穿斗結構,單檐懸山頂,上覆小青瓦,檐高3.3米,通高7.25米。記者看到,后殿前檐下,施五鋪作斗拱8朵,為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轉角鋪作,其中柱頭鋪作4朵,補間鋪作4朵,造型精美,做工精巧,結構穩(wěn)固,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右偏殿面闊4間12米,進深8.17米,穿斗梁架,單檐懸山頂,上覆小青瓦。由后殿、前殿及右偏殿圍成的天井格外別致,天井呈長方形,內砌花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