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橋位于倉山區(qū)、臺江區(qū)之間的閩江上,北起臺江中亭街,中至中洲島,南接倉前觀井路,是世界跨越最大江河的古橋。福州本地俗稱“大橋”。始建于元大德七年,至治二年竣工。明天順間、成化間多次重修;清初,江南橋改建為萬壽橋同樣的全石結(jié)構橋梁。乾隆年間重修時,惠安石雕宗師李周特地為橋欄柱雕18只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民國十九年(1930)福建省建設廳通行汽車,對萬壽橋橋面進行改造;因工程質(zhì)量不佳,民國三十四年(19……[詳細] |
陳寶琛墓位于馬尾區(qū)君竹村西北。墓建于1923年,坐東北向西南,平面如意形,四層墓埕![詳細] |
林浦殘橋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林浦邵岐村,又名“林浦斷橋”,俗稱“三門橋”,建于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石構平梁橋,南北走向,兩墩,三孔不等跨,已圮一孔。殘橋全長22米,面寬2.8米。橋本體橋面石梁上刻:“紹興三年戊申作,都管斡林康、林元鈞泊諸勸首等”,楷書,字徑0.15米;引橋橋面石梁上刻:“林應見舍小梁三條,林應郎舍大梁一條”、“鄭謙僧光儒各舍小梁一條”。橋面上設有馬相公廟,東西環(huán)抱2棵榕樹。1……[詳細] |
張經(jīng)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文儒坊,建于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前后兩進,一進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減柱造木構架,二進面闊五間進深九柱,F(xiàn)除木構架外,其余廂房、門窗等都己改建,東西側(cè)兩座房屋,亦已改建為新房。1992年市人民政府掛牌保護。……[詳細] |
獅山瑞跡寺白佛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獅山村九曲山,據(jù)宋梁克家《三山志》記載白佛始鑿于唐大中六年(852),又名雷劈觀音,為巖石上浮雕.高1.36米,寬0.60米,南偏東15度。其前建有長方形石亭,面寬2.93米,進深1.5米,高2.3米。石門額上陰刻“雷劈觀音古跡,天啟丙宣年季春”。白佛附屬于瑞跡寺。1983年8月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石塔會館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下殿里烏塔南側(cè),坐南向北,四面圍墻。大門開西側(cè),正中門額為“石塔會館”青石匾,門前有一對高一米余青石刻石獅,F(xiàn)有會館主要的建筑是戲臺,面對烏塔,面積約60平方米,臺中四根方形石柱,刻有對聯(lián)“集今古大觀,時事各異;得管弦樂趣,情文相同”等。臺頂藻并斗拱層層重疊,頂刻畫有山水樓臺、花卉樹木,造型優(yōu)美;臺后為化妝室。戲臺兩側(cè)為看樓,樓前欄板精雕細刻。戲臺正面原有神翕,曾為居民占用……[詳細] |
宦溪窯址位于福州市宦溪鎮(zhèn)硋、板橋村一帶,數(shù)量36窯,主要分布在板橋的新厝山,硋(ài)石由(yòu)村的后門山、城里坪及附近的幾個山頭。南北長約1.7公里,相傳有36窯!逗罟汆l(xiāng)土志》記載:“硋石由,有碗窯古跡,居民約百余戶,分何、鄧、池等姓!1956年,修建簡易公路時曾發(fā)現(xiàn)窯址,證實志書中有關碗窯的記載。窯址堆積層高1~5.8米,寬30米。已發(fā)現(xiàn)兩個拱形窯床殘址,窯床為磚質(zhì)結(jié)構,磚的體積為28……[詳細] |
歐冶池在福州市區(qū)北部,鼓屏路東冶山路南,舊福建省財政廳大院內(nèi)。相傳為春秋時期著名冶煉家歐冶子鑄劍處,故名,一稱劍池。池旁有冶山和劍池后等古跡。據(jù)宋朝梁克家《三山志》記載:“此池乃歐冶子鑄劍之地,然無所稽考。州雖有劍池寺,唐元和中(西元806-820年),僧惟干浚池,得銅刀、劍環(huán)數(shù)枚,猶有冶灶在竹林間,又隔在將軍山之南,南去尚數(shù)百余步。非此池也。或恐鑄劍者因此以自號,則有之矣。然池非以鑄劍者得名!薄[詳細] |
懷安接官道碼頭位于倉山區(qū)懷安村東南面烏龍江邊,包括古接官道及碼頭,是“海上絲綢之路”曾經(jīng)興盛的重要見證。接官道為突堤式結(jié)構,占地約380平方米;西面三塊巨石伸入江面形成碼頭,是懷安唯一保留下來的接官道古碼頭。碼頭石板道寬約5米,條石鋪就,上有百余條橫向鑿槽,便于上下船時防滑;此外還有用于拴繩、方便船舶?康氖圻z存。2005年開始,三環(huán)路從懷安附近通過,懷安沿江一帶進行了綠化改造,老碼頭得到簡單整……[詳細] |
魏杰故居原位于福州鼓樓區(qū)東門塔頭街,坐北朝南,三面圍墻,共四進,第四進早己倒坍,只留一片空地!苞Q山草廬”面積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圍墻。主座建筑祠廳辟左、中、右三門,大門六扇。入門,三面環(huán)廊,廊下天井,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屋頂,斗拱、掛洛、檐、楣雕畫精美,是奉祀魏杰生父富友之祠廳,帝建靜修書屋、壽泉廳、泉石居(花亭)等,分別作為祭祀、課讀、書畫及住宿之所;泉石居是……[詳細] |
西湖“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記”碑位于西湖內(nèi)西南角、大夢山景區(qū)內(nèi),立于清道光元年十二月(1821)。碑花崗巖石質(zhì),高270厘米,寬117厘米,厚24厘米,碑額篆書為“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記”,下刻清乾隆年間潘思榘撰《重浚福州西湖碑記》、福康安撰《重浚福州會城湖河告成碑記》,及道光年間重立碑時增加的吳榮光跋語。全碑34行,每行80字,正書。碑原立于福州西湖旁湖濱小學內(nèi),2009年動物園遷出……[詳細] |
濂江書院位于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林浦濂江村泰山宮東,又稱文昌宮。始建年間不詳,相傳朱熹曾在此講學,并題有“文明氣象”四字,占地764平方米,F(xiàn)為清代建筑。書院坐南向北,木結(jié)構,單檐歇山頂。角檐翹脊,上飾灰塑卷草,下施角魚。木結(jié)構,穿斗式構架。雙層樓房面闊三間,進深五柱。上層樓前及兩側(cè)設樓廊,右側(cè)辟為朱子祠,樓前有小庭院,石砌地面,前有石欄桿、欄板上刻“文光射斗”四字。四周墻垣護衛(wèi),現(xiàn)為小學詩堂。前院前短圍……[詳細] |
午橋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上岐村河浦上,始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石構平梁,橋長34米,面寬3.52米,南北走向。四墩、五孔,不等跨,南北已淤塞二孔,現(xiàn)存兩墩三孔。橋面現(xiàn)由四段五塊石板鋪成,中間橋墩部分傾斜。橋墩船形,上部疊澀出挑五層,石梁鋪架其上。望柱上有銘文“黃卅八娘”等題刻,其他大部分均漫漫不清。北側(cè)橋欄板由6塊欄板穿插而成,上有“古跡午橋”題刻。南側(cè)橋欄板由9塊欄板穿插而成,上有“桂馥蘭香”……[詳細] |
江南橋位于倉山區(qū)中洲島與南臺島倉前路之間的閩江南港,又稱“倉前橋”、“中洲橋”,宋代為浮橋,元初建木橋,屢建屢毀。清乾隆年間,福清人何際逑兄弟捐資及集資建石橋。石構平梁橋,南北走向,長約108米,八墩九孔,等跨。船形墩。1930年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1971年再次改建,加寬2米,增高4米,于中洲上建旱橋,將江南橋與萬壽橋連為一體,改稱“解放大橋”。1992年11月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詳細] |
老佛亭橋位于鼓樓區(qū)光祿坊南側(cè),跨于安泰河(五代羅城大濠)上,南北走向,連結(jié)玉山澗。橋為石梁橋,長5.35米,厚3米,橋面由四條長5.35米,厚0.37米石條架成。有石望柱、欄板。東側(cè)橋梁刻題識:“萬歷壬寅年(萬歷三十年,西元1602年)仲春日立”。始建五代,明萬歷三十年(1602)重建。舊名板橋,俗名老亭橋?缬谖宕_城大濠上,今光祿坊南側(cè),南北走向,連接光祿坊、玉山澗。原系木橋,建有亭,后圮,易……[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