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會戰(zhàn)陣亡將士公墓位于常德市城區(qū)人民路、青年路和建設路之間。1943年的常德城保衛(wèi)戰(zhàn)歷時15天,57師8000多官兵幾乎全部犧牲于陣地上。日軍也傷亡慘重,約近萬具日寇的尸體倒在常德城內城外。僅日方資料記載,就有4名聯隊長以上高級軍官和5個大隊長、4個中隊長死于此役。57師愛國將士用鮮血和生命贏得的15天時間,為各路援軍爭得了寶貴的戰(zhàn)機,得以形成對常德城的反包圍,迫使日寇在常德城只呆了不到7天,連……[詳細] |
《提刑權府寺丞請開堂疏》碑 時代為宋。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博物館內。此碑雅麗勒之金石,以存佛教故事。 碑原存德山古乾明寺內,1979年經常德市人民政府批準遷至濱湖公園內,1994年再遷入常德市博物館內。宋碑原在的古乾明寺始建于唐代,之后歷經修復,1943年常德抗戰(zhàn)中毀于兵燹。1958年殘余建筑被拆除,只留下宋碑!短嵝虣喔仑┱堥_堂疏》碑長198厘米,寬126厘米,厚13厘米,碑質砂巖。宋紹定元年……[詳細] |
明榮定王墓 時代為明。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德山山麓。此墓原有的8方壙志是研究明代物質文化的重要實物史料。 該墓為拱券式結構的磚室墓,分前后兩室,墓寬17米,進深13米,高6米,封土堆高10.6米。前室韋享堂,置石案石椅。后室為寢宮,分3小室,每室1棺床,兩小一大。墓主人為明憲宗朱見深后裔,榮恭王的兒子翌珍及其二妃李氏、楊氏合葬墓。朱翌珍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死于萬歷四十年(1612),萬歷……[詳細] |
筆架城在常德市武陵路的起點,雄偉的武陵閣旁聳立的一堵筆架城垛,巍然屹立在沅水岸邊,筆架城因其狀如筆架而得名,由并列的三角形五個城垛構成,中間一垛最高,為3.75米,兩側稍低,為2.75米,再兩側又低,為2.35米。 擱筆的文具,多為古代讀書人所使用。筆架城下的現育英小學歷來為宋儒學府和元文廟所在地。儒學府乃古代施教孔孟之道的所在,筆架城為儒學府的配套裝飾建筑,以此鼓勵莘莘學子勤習筆墨,攻……[詳細] |
白馬湖抗戰(zhàn)碉堡屬常德會戰(zhàn)碉堡群,位于武陵區(qū)三岔路辦事處長家山社區(qū),現湖南文理學院體育館西側。 白馬湖抗戰(zhàn)碉堡是1943年中日常德會戰(zhàn)國民黨陸軍74軍57師保衛(wèi)常德,防守西郊白馬湖通往桃源,臨澧一線的外圍重要防御。碉堡系采用當時同盟國援助的高標號水泥摻以碎石澆注而成,受彈面厚度為50—80厘米,該碉堡及周圍的防御調入為57師,170團鄧鴻鈞營部分官兵據守。在日軍進犯常德的過程中,守軍幾乎全部傷亡, ……[詳細] |
太和觀,又名道德觀,是湘西北道教圣地之一。創(chuàng)自唐,興于明,為湘西北的名勝古跡。曾是中共湘西特委成立地的革命紀念地,也是常德會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守城指揮部所在地。太和觀及太和觀周圍所有殿宇堂祠,被日寇扔下的炸彈和燃燒彈付之一炬,毀于一旦。太和觀前坪有尊戰(zhàn)火中殘存的大石龜。龜齡鶴壽,古今人之向往,故烏龜乃吉祥之物也。太和觀前石龜,乃元末明初張三中隱居修道河洑山時所為。相傳石龜立就后,常偷吃附近的大麥,后太上……[詳細] |
白馬湖北抗戰(zhàn)碉堡屬常德會戰(zhàn)碉堡群,位于武陵區(qū)南坪鄉(xiāng)白馬湖村七組。白馬湖北抗戰(zhàn)碉堡是1943年中日常德會戰(zhàn)期間國軍74軍修建的城區(qū)周邊防護部工亊之一,這里位于常德城區(qū)白馬湖北側,其南側還有一座碉堡,是防護部從兩側突破57師于河洑山和黃土山等外國防護部據點主體的重要支撐據點。碉堡的主體為水泥碎石塊澆筑而成,射孔向北,射孔的受彈向厚約70厘米,其頂部亦約70厘米左右,是采用二戰(zhàn)中盟軍所援助的詳灰(水泥)……[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