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山自威遠建縣以來就是威遠與榮縣的界山,為西周時周武王封周榮公之地,又名榮德山。相傳太上老君曾在此煉丹,唐末五代道士陳摶(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曾在此修真,故又名希夷山。老君山從唐宋以來就已成為道家的-之地和風景名勝之地,清乾隆《威遠縣志》稱為老君丹灶,是威遠八景之一。老君山海拔800多米,雄奇瑰麗,方若削壁,高矗云表,有華山之險。從山腳到山頂,只有一條狹窄陡峭的曲折小道,攀登時須手腳……[詳細] |
報恩寺位于東興區(qū)白合鎮(zhèn)報恩寺村。建于元,明重建。占地3705平方米,四合布局。現(xiàn)存觀音殿、大雄寶殿、玉皇殿、經(jīng)堂和左廂房。大雄寶殿正梁有“大明永樂十三年建殿”墨書。殿完好,木結構,單檐,歇山式屋頂,三穿八柱。玉皇殿,建于乾隆年間,長25.6米,F(xiàn)存明代石碑三座:一為明弘治五年立,高3.5米,寬4米,厚0.2米,碑額刻有花紋圖像,碑中刻“西蜀報恩禪林”六字,碑文記有建殿經(jīng)過;二為明宣德7年立,高1.……[詳細] |
東興區(qū)高梁鎮(zhèn)清溪村一組的普陀崖上,有一處長約15米、高約5米的石壁,石壁上有近300余尊雕刻精美、布局合理的摩崖造像,歷經(jīng)風吹日曬后,看上去依舊雄偉壯觀。普陀巖在當?shù)赜直淮迕穹Q為“獅子山”,和它緊緊相連的兩座山峰,當?shù)卮迕穹謩e稱其為“大鍋蓋山”和“小鍋蓋山”。在大小鍋蓋山的崖壁上,也零星地分布有一些摩崖石刻造像,它們和獅子山上的摩崖造像共同構成了清溪村里的摩崖石刻造像群。作為摩崖造像中一顆閃耀的明……[詳細] |
鷺瀾洞崖墓群位于四川省內江城區(qū)東桐路張大千紀念館山腳下。明清以來鷺瀾洞歷為內江著名的名勝古跡,被譽為“中山勝景”。墓共六座,一洞內尚存完整的漢代石棺兩具,仿木結構雕刻,裝飾風格頗具地方特色。其余洞內外石壁刻顏真卿、米芾、黃庭堅、張船山、羅賜卿、文天祥、劉承佑、胡薇元、黃云鵠等唐宋以來歷代書畫名人詩文、對聯(lián)30余幅,正草隸篆俱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該崖墓群是內江也是沱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一……[詳細] |
羅世文故居位于威遠縣向義鎮(zhèn)解放村羅家灣。整個羅家大院占地約1萬平方米,原為羅氏宗祠,又名“六一堂”,是中共四川省省委第一任書記,著名革命烈士羅世文同志的故居。該故居坐西南向東北,為磚木結構,四合院布局。正堂:穿逗式梁架,4穿用9柱,面闊3間15.8米,進深1間,8.8米,通高8米,已經(jīng)垮塌;素面臺基1.2米高,垂帶式踏道6級。前堂:穿逗式梁架,3穿用5柱,面闊3間14.9米,進深1間6米,素面臺基……[詳細] |
胡馭垓烈士墓塔位于威遠縣嚴陵鎮(zhèn)東1公里處的東堡山上,墓塔座東北向西南,塔基呈正方形,左右兩邊有垂帶式踏道8級,兩級塔身為正四邊形,與塔基形成逐級上收。塔頂為窮窿形三連珠攢尖頂。墓為石室塔形夫妻合葬墓,高6米,全部用條石砌成。第一層塔身四面嵌碑文,記烈士傳略等內容。第二層塔身正面楷書“胡馭垓烈士墓塔”七字。墓塔四周圍以石欄,墓園總占地353.21平方米。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詳細] |
威遠白塔位于內江市威遠縣城東、威遠河左岸邊的文筆山上。威遠白塔,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為七級塔,倒塌于清初。今人所見的威遠白塔,又名敷文塔,是由知縣董淳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主持原塔基上重建的五級塔,塔高16米,底座圍長22米,密檐式呈六方形,石塔基,塔體由特制磚砌成,塔室內有螺旋式梯級,可登頂層俯瞰縣城全貌,第一級塔門匾額“云路初騫”由知縣董公題寫。威遠白塔現(xiàn)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
資中縣鐵佛鎮(zhèn)王家祠建于清代,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保存相對完好的祠堂,它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積990平方米,由山門、正廳、戲臺、左右廳、東西廂房、青石院壩組成。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山門風格獨特、雕琢的圖案惟妙惟肖,頗具觀賞價值。同時,從清嘉慶到民國再到新中國,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在這里留下了痕跡。保護范圍:占地范圍向東、西、北外延10米,向南外延11.……[詳細] |
資中城墻,位于中國四川省資中縣。資中城墻現(xiàn)存長度約2公里及五座城門。2002年,建春門及城墻被列入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西魏恭帝二年(555),筑城墻,周長三里,為土墻。其后唐宋多有增建。元代,土城坍毀。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復修城墻,改為磚石結構。正德、嘉靖年間(1506~1566年),逐漸擴建,城周達1363丈。保護范圍:城墻、城樓占地范圍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城樓保護范圍向東……[詳細] |
西林寺位于內江市東興區(qū)沱江岸邊的西林山上,始建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明末焚毀,清嘉慶三年(1798)重建,民國二十七年(1938)改住比丘尼眾30余人,寺廟主體建筑由觀音殿、文昌殿和大雄殿三重殿組成,均系翼飛式頂,屋脊刻彩色人物、獸、龍圖像,付屬建筑現(xiàn)有禪房、祖堂、觀堂、精舍樓等,寺內有明代石坊一座,單門兩柱,造型古樸。保護范圍:以現(xiàn)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詳細] |
興禪寺始建于明代,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資中縣雙龍鎮(zhèn)騎龍村。保護范圍:東至騎龍小學校門圍墻外延15米,南至廂房后階沿,西至騎龍鄉(xiāng)鎮(zhèn)政府(現(xiàn)為敬老院),北至騎龍小學教室階沿。建設控制地帶:東至騎龍小學前校門圍墻外延42米,北至前殿外延41米,南至前殿外延48米,西至觀音殿外延27米![詳細] |
高峰寺位于小青龍河口與沱江匯合處,距市區(qū)東而約四公里的獅子山。始建于宋代,原名鐵龍寺,嘉慶十二年間更名為高寺。寺院內高寺塔坐東向西,通高三十0三米,九層、八面體、石結構,攢尖頂,極具鎮(zhèn)“獅子”、鎖“江龍”、興“文運”之威儀。塔內有臺階五十又六級,可旋至五層。各層開窗,額上分別刻有:“百光天后”,“元始天尊”,“混元一氣”,“西天自然”等石匾。進出處精刻二龍戲珠圖案及文昌夫子楷書,外刻浸云鎮(zhèn)山雨雄居……[詳細] |
資中縣御河溝摩崖造像,又名西巖摩崖造像,位于資中縣重龍鎮(zhèn)醮壇山村西北,沱江河畔。西巖摩崖造像(資中縣)保護范圍:摩崖造像邊緣外延5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巖邊向山頂延伸70米,南至造像南端向南延伸70米,西至巖邊向山頂延伸70米,北至造像北端向南延伸70。……[詳細] |
靜寧寺為川南最大儒、釋、道寺廟,位于威遠向義鎮(zhèn)境內,距威遠縣城17公里交通便利。靜寧寺始建于清代,清光緒年間復建。廟內建筑物富于明、清風格,在建筑結構上既保持了中國古廟宇的對稱性和古建筑的風格,又體現(xiàn)了西方園林式建筑特色,堪稱中國古建筑的一座博物館。該寺廟設有儒、釋、道三大教派,在全川乃至西南地區(qū)均屬罕見。靜寧寺還是川南慈善總會所在地。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全國唯一的一所國立中學——東北中山中學和張學良……[詳細] |
威遠城墻,位于四川省威遠縣境內。明正德七年(1512年),始建城墻。清乾隆三十三年(1771年),城墻再次重筑。1940年代至1950年代,城墻大部拆除。威遠城墻現(xiàn)存840余米墻段以及北門、東門。2012年8月,威遠城墻列入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城墻向東、向北外延1.5米,向南、向西外延2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