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介紹賢良祠在西城區(qū)地安門西大街l03號旁門。清雍正八年(1J730)建。祠坐北朝南,面積約740平方米。大門3間,中軸線上依次為碑亭,左右各一,為六角攢尖亭,內(nèi)立清世宗憲皇帝御制賢良祠碑。儀門3間,門前左右列石獅,儀門左右又各辟一側(cè)門。正殿3間出軒,東西廡各3間,后屋5間,東西配房各3間。賢良祠是祀王公大臣之有功國家者。清世宗憲皇帝御書額曰“崇忠念舊”。賢良祠初祀王、公、侯、大學(xué)士、尚書、左……[詳細] |
目的地介紹淳親王府位于東交民巷正義路西側(cè)。淳親王名允祐,清康熙皇帝第七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晉封為淳郡王,于雍正元年(1723)再晉封淳親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咸豐十年(1860),王府成為英國使館。原府邸街門面臨御河,其建筑布局分為3路,中路是宮殿式綠琉璃瓦頂建筑,前為宮門5間,大殿5間,后為院落和配房,最后是英使館占用時期所建的英式樓房。東路原有建筑已不存,有后建仿中國式古建筑樓房……[詳細] |
目的地介紹 北新倉在東城區(qū)北新倉胡同甲16號。為明、清兩代糧倉。 元代時,東直門一帶曾為河道,明中期,仍可漕運,在此先后設(shè)立海運倉、北新倉儲存漕糧。故南門為海運倉,北門為北新倉,結(jié)構(gòu)呈“日”字形。明代初期官倉有嚴(yán)格的收支制度,收、放糧的容器也有嚴(yán)格規(guī)定。明代北京官倉,除用于政府各項開支外,還將部分糧食用于平糶和賑濟。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京后,強占糧倉。明、清兩代官倉貯糧的歷史結(jié)束。 位置……[詳細] |
西什庫教堂舊址在中南海湖畔蠶池口(今舊北京圖書館斜對面),1703年開堂;曾經(jīng)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qū)的主教座堂,是目前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1984年西什庫教堂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什庫教堂,也稱北堂,位于西什庫大街33號,建于清初,時稱“救世主堂”。在中南海湖畔蠶池口(今舊北京圖書館斜對面),1703年開堂。1887年因中南海擴建,……[詳細] |
于謙祠在東城區(qū)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于忠肅公祠”,于謙(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土木之變”后,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率軍民保衛(wèi)北京城,英宗復(fù)辟后以“謀逆罪”于天順元年(1457)將于謙殺害,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特詔追認(rèn)復(fù)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jié)祠,萬歷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并在祠中立于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詳細] |
嵩祝寺及智珠寺在東城區(qū)景山后街嵩祝院23號。原為并排的3座大寺廟:東為法淵寺,中為嵩祝寺,西為智珠寺。是明代的漢經(jīng)廠和番經(jīng)廠遺址。法淵寺,前后共五層殿:山門殿、天王殿、無量殿、大雄寶殿和后殿,F(xiàn)已廢。智珠寺共有六層殿宇。第一層為山門殿和鐘鼓樓,第二層為天王殿3間,第三層為重檐四方殿,第四層為后殿(又名凈身殿)5間,第五層殿5間,殿后有二層樓。嵩祝寺建筑規(guī)模較大,共分3路,主要殿宇在中路。東路有佛堂……[詳細] |
鐵瓦寺位于房山區(qū)河北鎮(zhèn)政府院內(nèi),因殿頂滿鋪鐵瓦而得名。鐵瓦殿座北朝南,北靠青山,面對大石河。寺院內(nèi)古柏蒼翠,寺后清泉汨汨流淌,景致優(yōu)雅。泉水長年不斷,順暗溝流入大石河。山門的額楣上嵌匾:楷書“鐵瓦禪林”;進山門,兩旁各有配殿兩間,均厚檐、清水脊;正殿是始建于大明正德年間的鐵瓦殿,為清康熙32年重修。鐵瓦殿圓柱形建筑,高6米,直徑5.8米,發(fā)券門窗,殿頂采用攢尖做法,6條脊身朝6個方向垂下,把頂分成……[詳細] |
白浮泉遺址——九龍池、都龍王廟位于化莊村東龍山,為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元代著名科學(xué)家郭守敬為引水濟槽,解決當(dāng)時大都(北京)的漕運,上奏元世祖引昌平龍山白浮泉,做大運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該段運河(白浮堰)建成,世祖賜名為“通惠河”。明永樂年間曾兩度修復(fù)通惠河,并于此源頭處修建了九龍池。池壁以花崗巖石砌成,龍首均為漢白玉石雕成后嵌入石壁。都龍王廟建于龍山頂,明清時,因“祈……[詳細] |
護國寺金剛殿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護國寺東巷,是原護國寺僅存的部分建筑之一,另有無量殿、功德殿、菩薩殿、僧房、廊廡等。護國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對應(yīng),曾是京都名剎,F(xiàn)存的金剛殿保存較好,為明清官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長11.3米,寬24.7米,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F(xiàn)在還能看到殿內(nèi)的正吻、垂獸、戧獸、仙人走獸等裝飾構(gòu)件。到北京護國寺品嘗小吃,順道來看……[詳細] |
北京白瀑寺為市區(qū)一處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位于雁翅鎮(zhèn)淤白村北,坐落在群山環(huán)繞之中,始建于遼代,因背面毗鄰兩處瀑布而得名。這里寺內(nèi)古樹悠久、梯田成片、果樹繁多,自然環(huán)境秀麗,寺院的環(huán)境清幽獨特。該寺與佛道并存,擁有900多年的歷史韻味,是一座遼代古寺,塔高10米,六角實心,下半部為密檐式,上半部為覆缽式,為密檐到覆缽式過渡塔形,是國內(nèi)少見的珍貴塔種、金代密檐式塔中的杰作。也是游客觀光的一大亮點。地址:北……[詳細] |
東四清真寺又稱法明寺。在東城區(qū)東四南大街,寺坐西朝東,有供禮拜的大殿、南北講堂、水房、圖書館等,面積1萬余平方米,大殿內(nèi)金碧輝煌,雕梁畫棟,三座拱門上刻庫法體阿拉伯文《古蘭經(jīng)》-,刻工精美,殿后的窯殿為穹窿頂結(jié)構(gòu),院內(nèi)樹木蔥蘢,寧靜肅穆。寺內(nèi)文物圖書薈萃,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建宣禮樓(清光緒末年毀記)上的銅頂;萬歷七年(1579年)“清真法明百字圣號”碑,碑陽刻漢文,記敘穆罕默德事跡,碑……[詳細] |
雙林寺是北京市保護文物,因寺旁靠清水河,遼代古剎名為清水院,后改名雙林寺,是百花山瑞云寺的下院,歷經(jīng)金、元、明、清修繕。該寺主要大型建筑于50年代全部拆除,現(xiàn)址僅存元、明時期小殿建筑各一座,都3.5米見方,懸山調(diào)大脊,磚雕鴟吻。梁架使用叉手,單層椽子,一斗二升斗拱,山花帶懸魚。是北京地區(qū)少有的具有元代風(fēng)格的建筑,在北京建筑史上有一席之地。寺前山溝下還保存有一口古井,也已被保護起來。用時參考2小時門……[詳細] |
京師大學(xué)堂建筑遺存位于沙灘后街55號、59號,為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京師大學(xué)堂創(chuàng)辦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其校址原為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空閑府第。當(dāng)年,光緒帝在維新派推動下,接受康、梁的變法主張,實行新政,開辦京師大學(xué)堂為新政措施之一。民國成立后,京師大學(xué)堂改為北京大學(xué),F(xiàn)建筑保留有原屬于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筑和民國年間建成的數(shù)學(xué)系樓及“西齋”十四排中式平房,是我國近代……[詳細] |
福佑寺位于北長街北口路東。清順治年間建,為清圣祖玄燁(康熙皇帝)的避痘處。清雍正元年(1723)擬分給寶親王(高宗弘歷為皇子時封號)作為邸第,弘歷并未遷入,登極后改為-廟,名福佑寺。外垣門西向。中軸線上自南而北為照壁(長18.5米)、東西牌樓二座(木制)、山門3間,前后有雕龍御路,左右有八字屏墻。鐘鼓樓,天王殿3間。東西配殿各3間。大雄寶殿5間,前有月臺,雕云紋御路。后殿5間,內(nèi)供奉“圣祖仁皇帝大……[詳細] |
目的地介紹 魏太和造像在海淀區(qū)車兒營村。雕于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造像置于一石室中。雕像莊嚴(yán)大方,是北京地區(qū)最古老的石造佛像。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位置:位于海淀區(qū)車兒營村北 石佛身高1.65米,立在高1米多的石雕須彌蓮花石座上,兩耳垂肩,袒胸赤足,右手平舉胸前,左手自然下垂過膝,斜披袈裟,長袖垂地,下系羊腸大裙,衣紋以凸線表示。石佛的后面有高2.2米的背光,背光的背后,自上而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