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尼勒克縣城東面153公里的喬爾瑪大橋南岸。這了紀念在修筑獨庫公路光榮獻身的同志,紀念碑碑身用大理石貼面,正面是“為獨庫公路工程獻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18個大字,背面是用漢、維兩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和烈士的名字![詳細] |
位于尼勒克縣西北面23公里的加哈烏拉斯臺溝內(nèi)。是三區(qū)革命的最早發(fā)源地,1944年9月7日的三區(qū)革命就是從這里開始的![詳細] |
又稱-塔,系當?shù)孛晒湃嗣駷榱思o念曲爾登卡木德坎布-的功績,在他生前傳教的地方,將他的骨灰和泥徹成的塔![詳細] |
縣城南面的阿布熱勒山東南坡,切格爾巴依布拉克與則克臺之間,有一塊巖石,刻有12個字符的突厥文字,還有獵人圍獵的戰(zhàn)斗場面。這些場面被畫的生動逼真。它不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品、而且也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重要歷史見證![詳細] |
在昭蘇縣西部蘇木拜河東岸的格登山上,乾隆二十年(1775年)2月,清朝命班第、永常分兵兩路平定準噶爾部首領(lǐng)達瓦齊的叛亂。清軍抵伊犁后,達瓦齊逃往格登山。5月14日夜,清軍以22人突襲達瓦齊軍營,達瓦齊部眾被驚潰散,降者有6500余騎。戰(zhàn)役結(jié)束后,在格登山樹此石碑,碑上有乾隆御制的碑文,記述經(jīng)過,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至今猶存。格登山石碑位于昭蘇縣以西60余公里的格登山上,全名《平定準噶爾勒……[詳細] |
在昭蘇縣撤姆塔什南約35公里。共有三處:一處在石上刻繪有釋迦坐像,右側(cè)有藏、維、蒙、錫伯四種文字,并刻繪有山羊、-等;另一處刻繪有蓮花紋;第三處刻繪有魚和兩個字,但已模糊不清![詳細] |
在昭蘇縣阿赫蘇的科達和爾,為七、八世紀突厥游牧民族之墓葬。有石人二,面向東立,甫北行列,相距約500米,均在長方條石上端雕出臉的輪廊和眼、耳,口、鼻的形狀,北面的石人高1.3米,寬30厘米,眼耳口鼻比較清晰,無須,唇厚,口方,為女像。南面的石人高98厘米,寬36厘米,厚25厘米,面目清楚,有八字唇須,口作合字形,為男像,形象古拙![詳細] |
在昭蘇縣下臺西南,距下臺村約42.2公里。城垣尚存,呈方形,周約1,430米,有城壕。城內(nèi)建筑已無存,地面散布有紅陶片,建筑年代待考![詳細] |
在昭蘇縣阿克亞孜河谷之上80米的山坡上。巖石長3.47米,寬2.36米,坐南向北,上面刻有一尊佛像,右手執(zhí)花,左手托一圓形物,四周刻有山羊、龜和花草;旁邊還刻有蒙文和藏文,刻技較高,傳為元代民族的遺跡![詳細] |
在昭蘇縣阿克亞孜山口,為七、八世紀突厥游牧民族之墓葬遺存。石人有二,南北相距約700米左右。北面的一個系在長方石上的浮雕全身人像,高1.4米,寬47厘米,眼耳口鼻清晰,左手撫刀,右手曲抱胸前,手執(zhí)一物,似碗、盞之類,雕刻精細。南面的一個,高1.1米,寬28厘米,厚26厘米,僅用線條刻劃頭部,面目略見,身部已剝蝕不清![詳細] |
在昭蘇縣科培雷特東山草叢中。系隋唐時代突厥游牧民族的墓前石人。高70厘米,寬20厘米,面東而立,刻技簡單,須眉略見,無題記,身后有卵石砌成的方陣,形同墓丘![詳細] |
小洪納海石人墓小洪納海石人墓位于昭蘇縣城南5公里的草原中,墓前立一石人,由花崗巖雕刻而成,是一尊典型的武士形象,腰部右下側(cè),刻有粟特銘文,雕像神態(tài)端莊、生動逼真。由于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目前,石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蝕,上面的粟特文逐漸淡化。加上周圍沒有規(guī)劃參觀的線路和相應(yīng)的配套設(shè)施,導致人為破壞的加劇。小洪納海石人墓的歷史遺跡及文字記載十分重要,急需將它整體保護起來。小洪納海石人墓及銘文,經(jīng)專家初……[詳細] |
在昭蘇縣下臺口北約20公里的特克斯河邊。也稱松柏古城,傳為唐代遺址。城垣西、南、北三面殘存,東面臨河,無城垣。中央有二大臺基,散布有許多琉璃瓦片,曾出土紅色大瓦三個。在此西面還有兩個較小臺基![詳細] |
在昭蘇縣下臺村南山口內(nèi)的東西兩河交匯處。石長260厘米,高85厘米,厚117厘米,呈不規(guī)則的三棱形,兩面刻字,內(nèi)容為古蘭-,傳為清代所立。……[詳細] |
在昭蘇縣下臺村。為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墓前雕像。共有三個:兩個在阿赫蘇村西南約5公里的草原中,南北并列,相距約200米,均面東而立。在長方形的石頭上線刻出人的面部輪廓。北面的一個,面寬32厘米,長48厘米,有胡須。南面的一個,面寬35厘米,長40厘米。另一個石頭人,在下臺村西北約7公里的草原中,面寬22厘米,長26厘米,制作與前兩個石人相同![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