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吾古城遺址允吾古城遺址位于縣城以東馬場垣鄉(xiāng)下川口村西北,靠近湟水高出水面40多米的臺地上。該古城遺址為漢金城郡治允吾縣古城遺址,現(xiàn)殘存的東、西墻南半部和整個南城墻遺跡尚清晰可辨![詳細] |
威遠鎮(zhèn)“二月二”擂臺廟會互助縣府所在地威遠鎮(zhèn)大寺路村,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有唱擂臺廟會的傳統(tǒng)習俗。據(jù)史料記載,宋代以前,威遠鎮(zhèn)一帶叫“諾術斗”(土語意為森林地區(qū)),宋時改稱“牧-”,為軍事要地,是兵戎活動頻繁之區(qū)。打擂臺之俗約始于宋代,初為打擂比武活動,因而得名“擂臺會”。傳統(tǒng)的威遠鎮(zhèn)“二月二”擂臺廟會,包括五個分會場,即雷祖會、擂臺會、“花兒”會、-和山貨場。流傳至今,演變成唱戲、唱“花兒”的民間群……[詳細] |
土族建筑土族建筑文化特點突出,別具一格。農(nóng)村一般以村落聚居,村莊大多在山腳下,依山傍水搭造房屋。各家都有庭院,院內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廁所、菜園和打谷場。房子是平頂?shù),上面可儲放糧草。房子多以三間為一組,中為堂屋,一側為臥室,中一側為佛堂。臥室的炕是暖炕,連著鍋灶,燒飯的火可以暖炕。住宅的棟梁和門窗上大多雕刻著或描繪象征牛羊健壯、五谷豐登的彩色花紋圖案,鮮艷美觀。土族地區(qū)一些古建筑,如佑寧寺、互助縣……[詳細] |
南門峽水庫南門峽水庫位于互助縣威遠鎮(zhèn)以北15公里處,距青海省會西寧55公里。水庫于1973年開工興建,1985年建成,蓄水1800萬立方米;庫區(qū)周圍風景優(yōu)美,東西兩山對峙,絕壁千丈,每到盛夏時,庫區(qū)內游艇穿梭,水鳥翔集,魚兒跳躍;前來這里度假游覽的游客絡繹不絕。主要景點有石天門、二郎栓馬樁、嘯天犬鐵索槽、二郎神抵鍋石、二郎甲盔等,每一處景點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石天門是二郎神用箭射擊妖龍時,箭簇……[詳細] |
卻藏寺卻藏寺位于互助縣18公里處,距青海省會西寧58公里。周圍四面大山環(huán)抱。整個山勢,就像盤龍繞臥。左有鳳凰山,前有獅子山,山上松柏蒼翠,寺前良田千畝一片翠綠。卻藏寺由一世卻藏南杰班覺始建于清朝順治六年即公元1649年。清朝雍正元年因為羅卜藏丹津事件被毀壞,以后又重建。1985年常住寺僧150余人。寺院有大小經(jīng)堂和千佛殿,并有卻藏、章嘉、賽赤、歸化、蓮花、阿群、夏日等-的“拉讓”(-住的地方)建筑……[詳細] |
達坂山達坂山(達坂:蒙語,意為山口;山嶺)地處青海省大通與門源兩縣的交界處,是青海通往甘肅的交通要道。在青海高原的眾多的山巒中,達坂山只能算小字輩,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達坂山在高原聲名顯赫。達坂山南北兩側的河谷地區(qū)海拔高度相對較低,氣候涼溫是青海重要的農(nóng)牧業(yè)地區(qū),特別是北側的寬闊浩門河谷全部種植著小油菜,成為國內聞名的百里花海。南側的大通縣為青海省重要的春小麥生產(chǎn)基地。南側的寶庫峽及察汗河國家森……[詳細] |
鼓樓鼓樓位于互助縣威遠鎮(zhèn)十字街中心,始建于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共分三層,是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木質結構建筑。整個建筑物高大雄偉,飛檐翅楚,畫棟雕梁。四角懸掛風鈴,脊上飾以琉璃走獸,蔚為壯觀,現(xiàn)已成為互助縣的古老象征。1989年進行了整體修繕、描繪和油化,以嶄新的姿態(tài)屹立在土鄉(xiāng)大地上,面積比解放前擴大了20多倍,顯示了土鄉(xiāng)人民在建筑業(yè)上的卓越智慧![詳細] |
佑寧寺佑寧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南五十鄉(xiāng)境內,距西寧50公里,是青海較大的藏傳佛教寺院,號稱“湟水北岸諸寺之母”。該寺由三世0授記,四世0和四世班禪指派西藏第七世嘉色-在當?shù)赝、蒙古、藏族頭人協(xié)助下,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修建,海拔2500多米,占地面積6公頃,有殿堂7座。因地處郭隆地區(qū),故又稱“郭隆寺”。清代康熙年間,寺院規(guī)模宏大,包括大小經(jīng)堂、僧舍等2000多個院落,寺僧達7700多人……[詳細] |
南門峽從互助縣城威遠鎮(zhèn)北行約十公里,便是土鄉(xiāng)旅游勝地南門峽。峽谷自南往北,盤曲蜿蜒,層巒疊嶂,峽內山青水秀,林茂花繁。南門峽口,兩山對峙,東為黑洞山,像一條蒼龍自東向西,迤邐而來;西為平頂山,像一只臥虎,弓身聳耳,拔地而起。一座高數(shù)十米的拱形渡槽,如一道彩虹,橫跨兩山之間,形成南門峽的大門,蔚為壯觀。穿過渡槽,可見右側峭壁摩天,危巖欲墮,高百仞處,石崖前突,有一園孔,直通藍天,浮云從上口飄過,懸崖……[詳細] |
五峰寺五峰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互助縣威遠鎮(zhèn)西北15公里處的五峰鄉(xiāng)白多腦村的五峰山上,距省會西寧45公里。四面五峰林立狀如手掌而被稱為五峰山,山上有寺院故稱五峰寺。五峰寺始建于明朝崇禎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屬于道教寺觀,是中國古典式廟宇建筑。清朝時就被稱為“湟中八景”之一,F(xiàn)在仍然是青海省有名的旅游風景區(qū),是互助縣4Α級土族故土園五大景區(qū)之一。五峰寺現(xiàn)有建筑均系1978年后陸續(xù)修建的,有菩……[詳細] |
夏瓊寺AAA 夏瓊寺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青海省化隆縣查甫鄉(xiāng),距省會西寧95公里,臨平公路南側15公里處,是化隆縣風景區(qū)中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覽勝地,始建于1394年,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瓊寺總面積為27萬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創(chuàng)始人宗咯巴的發(fā)祥地,歷代三世、七世、十三世0捐金數(shù)千兩修飾了該寺殿堂,使該寺更加金壁輝煌,光彩四溢。該寺第一批經(jīng)師先后充當了七世、八世0,九世班……[詳細] |
文都寺亦稱“邊都寺”、“邊垛寺”,藏語稱“文都貢欽扎西曲科爾朗”,意為“文都大寺吉祥0洲”。位于縣城西南17公里處,在今文都鄉(xiāng)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之北側山拗。文都寺的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據(jù)傳,最初在今寺院上方山坡建有小經(jīng)堂1座。已故十世班禪大師故居,座落在文都鄉(xiāng)麻日村,距縣城西南20公里。民國27年(1938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三日,大師誕生在此。大師祖籍西藏薩迦地方。元初遷來循化,明代起為世……[詳細] |
白駝映泉白駝映泉位于街子鄉(xiāng)三蘭巴海村,距縣城5公里,是撒拉族發(fā)祥地的一處圣跡。相傳,撒拉族先民于元初從中亞撒馬爾罕率領同族牽一峰白駱駝,馱著故鄉(xiāng)的水土和一部《古蘭經(jīng)》,輾轉來到循化境。經(jīng)夕昌溝、越孟達山、上烏土斯山時,天色已黑,蒼茫中走失駱駝,第二天發(fā)現(xiàn)駱駝臥在一眼清泉中,已化為白石,他們試量水土與故鄉(xiāng)相同,于是定居此地,隨起名“駱駝泉”。80年代初,政府撥款重修駱駝泉圍墻和大門,泉邊用花崗石雕刻……[詳細] |
積石聳翠積石聳翠,位于縣城北,過黃河不及里,稱小積石山或唐述山。山勢陡險,嶙峋峭拔,高聳入云端。山體皆如人工用巨石堆積成的假山,欲墜而不墜。小積石山巍峨聳立于黃河峽谷兩側,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不乏有詩人盡興發(fā)出:“積石聳翠無限好,雨過天晴藍更嬌”的贊嘆。積石山下波浪灘綠洲擎托,黃河如帶,緩緩向東流去,紅土山下,綠樹叢和流水挾裹著撒拉農(nóng)莊,那就是風景秀麗的清水灣。詩一首:積石翠峰百丈遙,競勢爭高九重……[詳細] |
狐峽禹斧狐峽禹斧,積石峽,也稱孟達峽,禹劈積石導河之地。黃河從清水鄉(xiāng)馬兒坡入口,由西向東,蜿蜒曲折,貫穿20公里出關門峽口。峽谷兩岸懸崖峭壁對峙,地勢險峻,可謂咫只天涯。黃河貫通其中,河道狹窄,礁石暗伏,咆哮傾瀉,最窄處野狐可跳越,由稱“野狐峽”。傳說夏禹治水因積石峽緊鎖,偌大循化一片汪洋,禹王鑿開峽谷,滾滾黃河一瀉千里,顯露出沃野一片,即今循化。數(shù)干載往矣!然而開鑿者的斧痕,迄今仍依稀猶存。有詩……[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