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定光寺俗稱白塔寺,是于山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始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閩王王審知創(chuàng)建,為宮殿式建筑。兩年后,為祝賀朱溫即位,改名為“萬歲寺”(俗名塔寺),是當時福州最輝煌的名寺之一![詳細] |
裴仙宮位于福州城內(nèi)肅威路,建于北宋年間(1046~1067年)宮中供奉主神———鶴發(fā)白須老人即裴仙師或稱裴仙爺。裴仙師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俗名周簡潔,浙江紹興人氏。相傳,他在督署為幕客時,關(guān)心民間疾苦,輔政多施恩澤于民;平時宣揚道義,勉勵人們從善行善,故深受民間百姓稱道。福州裴仙宮歷經(jīng)滄桑,迨至民國,為福建省長公署及福建省政府的辦公處所。民國十二年(1923年)薩鎮(zhèn)冰任福建省長時,集資重修,擴建殿宇……[詳細] |
三坊七巷天后宮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三坊七巷郎官巷中,位于嚴復故居斜對面,是福州舊城內(nèi)僅存天后宮。目前建筑為清代重修并保存至今,與比鄰的綏安會館同為一體,為清綏安會館附屬建筑,祀天后媽祖,系建寧人出資修建。重修于清代,占地面積1470平方米。郎官巷天后宮為坐南朝北的單進建筑,臨街開三個門,進大門后依次是前殿、正殿和后殿。保持著清代福州建筑婉約、別致的風格。前殿有戲臺,院內(nèi)石板鋪地,兩側(cè)建有廂廊其木……[詳細] |
華林寺大殿坐落于福州市區(qū)北部的屏山南麓。華林寺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當時北方地區(qū)已經(jīng)被北宋王朝統(tǒng)一,而吳越國王錢氏還割據(jù)福州,福州郡守--錢氏的臣下鮑樇讓在此建寺,初名“越山(屏山)吉祥禪院”。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年)賜額改名為“華林寺”。寺院原有殿、法堂、環(huán)峰亭、絕學寮等,但早已毀廢,現(xiàn)僅存大殿。大殿單檐九脊頂,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八架檁,四柱,平面略呈方形,單檐九脊頂,通高1……[詳細] |
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yè)街,路面商賈云集。南后街,據(jù)歷史記載自宋代起就是一條繁華市街,它西起楊橋路十字路口,南至吉庇路,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nèi)“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cè)有七巷,西側(cè)有三坊,由北向南三坊的順序依次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的順序依次為楊橋巷、郎宮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和吉庇巷。由于城市建設的發(fā)展,昔日的楊橋巷已拓展成繁華的楊橋路,吉庇巷、光祿坊也改變……[詳細] |
在福州市澳門路,靠近烏山風景區(qū)。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一度被占為民居。1982年,按原樣重修,并辟為林則徐紀念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門朝東,第一道為棗紅色屏墻,設左右邊門,額題“中興宗袞”、“左海偉人”,內(nèi)壁嵌“虎門銷煙”大型浮雕。第二道為牌樓形門墻,中為正門,額題“林文忠公祠”。進門為庭院,左右為回廊,正中有石道通儀門廳。儀門廳為懸山式,3開間,廳后有石道……[詳細] |
金牛山公園大門樓聳立在楊橋西路的北側(cè),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巨大白色蝙蝠,格外雄偉壯觀。公園前面是浩浩蕩蕩的閩江“北港”支流西河。金牛山公園坐北朝南占地130公頃,依山而建,首先撲入眼簾的是一片用彩色地磚鋪成的金牛廣場,一只2米多高銅鑄的金牛安詳?shù)靥膳P在廣場上,金光閃閃。金牛廣場以綴滿馬尼拉草的斜坡草坪為屏風,綠意盎然,爽眼悅目。草坪的盡頭,是一個更大的廣場,種著色彩斑斕的樹木和花草。幾千盆的菊花舒展著……[詳細] |
林則徐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禁毒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基地,三坊七巷重要旅游景點之一。林則徐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偉大的中華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驅(qū)、“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他“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高尚情操,時刻激勵著我們。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籌建于1961年,1982年對外開放。包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文忠公祠”和……[詳細] |
福州鰲峰書院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巡撫張伯行建,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鰲峰坊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福州格致中學旁邊。書院廣置書籍,?55種儒家著作,添建120間書舍,后增為140間。書院內(nèi)有花園和一口大荷池,周圍還有假山、石洞、樓、亭、池、榭,一路夾植松、杉、竹、柳,環(huán)境幽美。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賜“三山養(yǎng)秀”匾。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賜帑金1000兩。乾隆三年(173……[詳細] |
福州大覺寺,全稱丁戊山大覺寺,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東泰路。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比丘尼珠亮法師重修,屬凈土道場,1998年日雄法師、炎雄法師負責重建,寺院建筑三座,土木結(jié)構(gòu),大雄寶殿的結(jié)構(gòu)為塔形,十分奇特。歷史淵源 據(jù)《榕城考古略》記載:“會城舊有三山目,又曰九山。諺云:‘三山藏,三山見,三山看不見。’丁戊山為藏。” 五代時,這里建有嵩岳崇福行宮,是閩王望……[詳細] |
宮巷劉冠雄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宮巷東口南側(cè),清乾隆(1736--1795年)間始建;光緒及民國間大修。四面圍墻,坐南朝北,兩座相鄰。入門頭房為平整大石條鋪成天井,三面環(huán)廊。主要建筑第一進七柱“四扇三”,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構(gòu)架,雙坡頂,二十八根大木柱。大廳廊石碩大,兩側(cè)房間,門扇、窗檻、花格皆楠木雕制。廳堂中間有屏門隔成前后廳。斗拱、雀替、掛洛等雕刻精美。第二進結(jié)構(gòu)與首進基本相同,兩進都有小門通向東……[詳細] |
田都元帥廟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元帥路,是海峽兩岸有史可稽的歷史最為悠久的元帥廟。據(jù)明代《八閩通志》、《閩都記》、清代《榕城考古略》等方志史料記載,福州元帥廟始建于元代,歷稱元壇祠、玄壇祠、啟化宮,清中期后改稱為元帥廟,一直延續(xù)至今。古元帥廟原為仿宋宮廟建筑,廟占地0.75畝,深33.5米,寬13.5米,四面為風火高墻,門樓式廟門,中為大門,左右配側(cè)門,正面大門上鑲“祖殿元帥廟”匾額。廟為兩進,前進為戲……[詳細] |
導游:位于市中心的南后街一帶,在安泰河邊、于山之麓,這塊面積為15.84公頃的區(qū)域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一塊街坊,共有三坊七巷,可貴的是這里至今還保持著舊貌,有很多尋常人家居住在這里。該街區(qū)形成于唐宋時期,據(jù)《榕城景物考》記載:“唐天復初,為羅城南關(guān),人煙繡錯,舟楫云排,兩岸酒市歌樓,蕭管從柳蔭榕葉0!弊阋姰敃r的繁榮景象。宋代時這里修筑了城墻,街區(qū)被包入城中。街區(qū)的空間格局,一街水巷,河水蕩漾,古榕蒼……[詳細] |
補山精舍始建于宋朝,是寺僧接待達官貴人的客房。它是建在榕壽巖上,巖石上有多處題刻。古建筑藝術(shù)與書法藝術(shù)、樹根藝術(shù)融為一體。1933年秋,十九路軍蔡廷鍇,蔣光鼐等將領(lǐng)曾在此召開秘密會議,發(fā)動反蔣“閩變”。補山精舍在萬歲寺東側(cè),從法雨堂東邊過圓門,即進入補山精舍。補山號稱于山第一峰,補山精舍建于榕壽巖上,木結(jié)構(gòu)單層歇山頂,與一般傳統(tǒng)建筑不同的是木構(gòu)件尺寸都很小。榕壽巖是一塊巨石,在巖隙間生長著一株古榕……[詳細] |
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黃巷以南,西通文儒坊,是著名的三坊七巷之一。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guān)。據(jù)《福州地方志》載:“因唐代農(nóng)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農(nóng)民起義軍占領(lǐng)了閩都福州,在沒有電視、廣播和報紙的年代,為了宣告勝利、安撫百姓,防止謠言,唯一的辦法就是張榜“安民”。當時作為城市交處部的一條無名小巷就承載了這段歷史,他的名字也就與“安民”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宋元……[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