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吳江震澤鎮(zhèn)藕河街虹橋弄西,跨通泰河。始建無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民國8年(1919),震澤市鎮(zhèn)當(dāng)局在虹橋東堍近處增建一亭,名之為“小垂虹亭”,以增光添色,其前抱柱楹聯(lián):“遠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畫本,近鄰塔影花香鳥語盡詩情!泵駠24年6月(1935),因新開頔塘轉(zhuǎn)道河(新開河),將虹橋拆除移建于思古墩。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花崗石單孔……[詳細] |
俗稱香火橋,位于吳江市震澤鎮(zhèn)八都社區(qū)龍降橋村十都里。南宋(1127~1279)始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重建,后期曾多次修繕。1986年7月1日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梁式三孔石橋,東西走向。全長16.1米,中寬2.09米,堍寬2.55米,中孔高3.66米,中孔跨徑4.66米,兩次孔跨徑分別為2.8米、2.76米。中孔兩柱墩分別用長4.26米、寬0.7米、厚0.3米三塊條石豎立而成。柱頂分別……[詳細] |
又名廊帶橋,位于吳江市震澤鎮(zhèn)龍降橋村,連接賀家浜與廊家港。始建無考,清嘉慶十六年(1811)、宣統(tǒng)元年(1909)分別重建。梁式三孔橋,東西走向。全長20.4米,寬1.6米,中孔高3.4米,中孔跨徑5.2米,兩次孔跨徑均為3.8米。中孔兩橋墩柱分別用寬0.5米、厚0.3米、長4米,三塊條石豎立在水中基礎(chǔ)上。柱頂橫臥枕石一塊,寬0.5米、厚0.3米、長2.6米組成橋墩柱。中孔橋面用三塊長5.5米、寬……[詳細] |
位于吳江市盛澤鎮(zhèn)東白漾口(此漾一作東白洋,又名菱葉渡)。明崇禎十四年(1641),里人仲時英、歸語先、湯三聘、史勤、王士龍始建。清雍正九年(1731),里人鄭禹甸、陳舜玉、葉殿文、宋郁照等募資重建。1986年7月1日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當(dāng)?shù)卣畬蜻M行整修。三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全長46.94米,中寬4.25米,堍寬5.45米。中孔較大,矢高5.39米,跨徑10.7米,便于舟船通行……[詳細] |
位于吳江市盛澤鎮(zhèn)黃家溪村,跨黃家溪市河。明崇禎五年(1632)始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86年7月1日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花崗石梁式三孔橋,南北走向。全長20米,中寬2.4米,堍寬3.75米,中孔高3.95米,跨徑5.05米。金剛墻多由花崗石構(gòu)筑,雜有青石,北橋臺有一石級為武康石,余為花崗石。泰安橋在吳江市兩百多座古橋不算是出眾的,但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絲綢業(yè)是吳江的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詳細] |
又名蓮花橋、人民橋,位于吳江市盛澤鎮(zhèn)壇丘社區(qū)原壇丘老街“火通街”西首,跨壇丘港。元延佑四年(1317)始建,名蓮云橋。清雍正元年(1723)修建,易名蓮花橋。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重建,翌年告竣,復(fù)原名。民國17年(1928)增建欄石,望柱東西兩側(cè)欄石下用大青石筑砌!拔母-”期間曾改名“人民橋”,并在橋頂南北兩側(cè)刻“人民橋”三字。“文革-”后恢復(fù)原名,但“人民橋”三字還保留在橋上。1984年……[詳細] |
亭子橋又名望恩橋,位于吳江市黎里鎮(zhèn)北柵,跨南北向市河北段的梨花街和西新街。明嘉靖五年(1526年),道士王光曙始建,舊時橋上有兩亭,故名亭子橋。明隆慶五年(1571年),里人周善、同邑吳邦相等修繕。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里人陳世華重修。清咸豐二年(1852年),里人公捐重建。1983年,黎里鎮(zhèn)人民政府維修。2005年1月,與黎里市河駁岸及其他古橋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詳細] |
又名德慶橋,位于吳江市蘆墟鎮(zhèn)莘塔老街中市,橫跨市河?xùn)|、西兩岸!袄锶省闭Z出《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明代始建。清康熙四年(1665)重建后圮。清乾隆二十年(1755),由敬萱公尚德與好善之士玉田公計議共捐資二百金易址再建,改名德慶橋。民國18年(1929)重修。民國21年7月,又支銀元1696元,再度重修。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花崗巖梁式單孔橋,東西走向。全長13.7米,中寬……[詳細] |
登云橋位于吳江市蘆墟鎮(zhèn)西南街,橫亙于市河南口,跨小角、忠字兩圩。清康熙年間(1662~1722)始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時任運河道按察使的陸燿“因鎮(zhèn)中河形太直,無留頓之勢”,不利安全。于是拆掉年久失修的老橋,填土筑壩,另開通岳家浜,筑通源橋。清嘉慶二年(1797),市民“因行旅不便,仍議開壩筑橋”,里人陳汝懋等人捐銀、募資重建登云橋。現(xiàn)在西北金剛墻長系石旁的青石碑仍在。全文照錄在此:“吳……[詳細] |
嘉泰橋位于吳江市蘆墟鎮(zhèn)區(qū)北邊的蘆北村,跨武陵溪,連接亦字、承字兩圩。南宋嘉泰元年(1201),“睦靜先生”顧亨之始建。橋碑記載:“橋名嘉泰,蓋南宋寧宗朝,嘉泰改元(1201)始建,故以此名!蹦纤尉岸觊g(1260~1264)、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重建,鐫刻《北顧里重建嘉泰橋題名記》,碑鑲嵌在拱券之中,其碑文為:“松陵距東南五十里,有鎮(zhèn)曰蘆墟。梁太學(xué)博士顧野王……[詳細] |
舊名際恩橋,俗名相家橋,位于吳江市黎里鎮(zhèn)市河?xùn)|段,跨平樓街和九南街。明成化十八年(1482)游方僧始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里人陳姓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里人公捐重建。2005年1月,與黎里市河駁岸及其他古橋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全長13.1米,中寬2.6米,堍寬3.1米,矢高3.8米,跨徑5.45米。北堍14級石階,南堍16級石階。橋兩側(cè)各有龍頭兩個、橋耳朵……[詳細] |
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分湖志》記載,觀音橋原名泰生橋,始建年代無考。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鎮(zhèn)上有識之士吳之湄等人募集資材重建泰生橋。該橋至今已有240“歲”,蘆墟現(xiàn)存古橋中“年紀”最大,仍然整體良好。清季,西北堍空地上借橋身金剛墻建有小庵。庵里供奉觀音像及關(guān)帝像。所以此橋俗稱觀音橋。該庵至1959年拆掉。觀音橋跨市河北口,西為杜字圩,東為當(dāng)字圩(當(dāng)字圩在市河與后河之間)。觀音橋為單孔石拱……[詳細] |
俗稱嘰咯橋,在吳江市黎里鎮(zhèn)北柵、禊湖道院西,跨南北向市河北柵出口。清初里人始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道士卜斗文募緣用石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1998年,整修禊湖道院時一起重修;◢徥菏饺讟颍瑬|西走向。全長17.4米,寬2.1米,中孔高1.75米,跨徑17.4米。橋身正中有一輪回圖案。兩邊是條石,中間擱25塊長方形石板,不知橋工有意還是無意,橋面每塊鋪得都不平,……[詳細] |
富觀橋舊名慶榮橋,位于吳江市同里鎮(zhèn)倉場弄北部。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里人寧成始建,初名為慶榮橋。明成化二年(1466)里人顧寬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里人沈敬宇募資修建,易名富觀橋。清嘉慶十八年(1813)修建(橋南堍西側(cè)橋石上鐫有“大清嘉慶十有八年歲次葵酉里人募捐修建”字樣)。1997年9月15日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全長34米,寬2.85米,矢高5.1米,跨徑……[詳細] |
中元橋位于吳江市同里鎮(zhèn)的東埭、南園茶社北側(cè),跨洪字、沖字兩圩。始建無考,清乾隆十六年(1751)易石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梁式三孔石橋,東西走向。全長21.2米,中寬2.55米,堍寬3.29米,中孔孔高4.5米,中孔跨徑6.4米,兩次孔跨徑均3.2米。東西兩孔各用兩根斜梁,在斜梁上鑿出階梯槽石級擱在槽上,橋欄板為石條。橋中孔排柱上東側(cè)刻有“奉憲永禁捕魚”,西側(cè)刻有“放生……[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