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泉街道有著古宜春八景之一的南池涌珠舊址、充滿民間傳說色彩的泉塘社區(qū)及龍來泉、具有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南池涌珠文創(chuàng)園。
南池涌珠古跡位于宜春城南火車站南側之珠泉,宜春至安福的古道旁,有一長14米、寬4.75米的長方形水池。四周壘以青石,中間架有石拱橋,橋長4.75米、寬2.2米。脈脈清泉從坑底涌出,故名涌坑泉,又名涌珠泉。有泉池方廣丈余。泉水平地涌出,如粒粒珍珠,故名珠泉。明萬歷間(公元1573-1619年)于泉上筑臺,臺下建樓,連檐接棟,與宜春臺相望。清順治間(公元1644-1661年),知府胡希圣于池上建亭,亭名“觀我亭”(亦名“見我亭”)。民國時(公元1912-1949年),泉邊有一尼姑庵。1984年5月,該泉池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袁州推官徐之孟對袁州珠泉倍加賞識,便在泉上建亭、公式池建橋,從此把一泓清泉辟為觀賞勝景。萬歷末年,袁州知府黃鳴喬重修樓臺,創(chuàng)建珠泉寺,“軒豁深公式(念yǎo,形容深遠),為宜巨觀”。至此,遂與宜春臺、化成巖、盧洲等連成一氣,形成宜春八景,即春臺曉日、化成晚鐘、釣臺煙雨、南池涌珠、盧洲映月、袁山聳翠、云谷飛瀑、仰山積雪。
據當地居民介紹,在沒有動車之前,南池涌珠旁邊有一座水塔,那是用來抽水供應給燃氣機車的。后來修建高鐵,南池涌珠成了高鐵必經之地,也差一點被夷為平地。幸運的是,在相關部門和當地居民的堅持下,南池涌珠被保留了下來,其代價是多花1000余萬元用于修建高架橋,以避開南池涌珠。如今,南池涌珠景點得以修繕,成為了宜春城南的一處觀光勝景。泉上的石拱橋原樣保留,上面刻的字依然清晰可見。據當地居民介紹,此橋原為宜春城往南出城的必經之路。附近居民還和往常一樣,會到泉邊洗衣物,經常有前來探勝的游客到訪。
泉塘社區(qū)也是因泉得名。相傳此地泉涌成塘,于是得名泉塘。其中有一口井名為龍來泉,相傳有龍經過此處,龍尾一擺而過,便有一口井,故名龍來泉。《袁州府志》有載:“宜春形勝,龍自南來,水從東注。此泉乘龍而來,常年噴涌,亙古不惜,滋潤宜春,故名龍來泉!迸c當地居民所述相似。附近居民說,每到冬天,龍來泉熱氣騰騰,蔚為壯觀。
泉水養(yǎng)育了宜春城南居民,居民對泉水也有很深的感情。雖然家家戶戶早已用上了自來水,但珠泉和龍來泉至今仍是當地居民洗刷衣服和家庭用具的常去之地。
景點位置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城南火車站南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