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閣位于永年縣臨洺關(guān)南大街上,閣的前身是戰(zhàn)國時期的烽火臺,隋唐時期,觀音閣始具規(guī)模。據(jù)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觀音閣重修碑記》載:“第建始不知何年,相傳唐尉遲敬德曾奉敕重修,而斷碑殘碣渺然無存。或云元魏之時崇尚佛屠,為其所建歟,未可知也!鼻宕h志圖譜記為鼓樓。觀音閣建筑歷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幾經(jīng)修茸。它占地面積千余平方米。原高三十米,共分四層,底層為南北大街通衢門洞,匾額上橫書“燕趙第一境” 。
據(jù)傳是清道光年間本地貢生王琴堂所書,上層有12個檐角,仰天躍起,形成飛檐,木拱結(jié)構(gòu),琉璃瓦蓋頂,金碧輝煌,宏偉壯觀,為河北少有的古建筑。 據(jù)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修觀音閣碑記》載:“所載自漢唐以來,臨洺為縣,舊有十景,佛閣燈光居其一也”。碑文反映了當(dāng)時每歷正月十五夜,佛閣火樹銀花、熱鬧非凡、異彩分呈的情景。
觀音閣底層供奉鐵鑄佛像三尊,據(jù)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直隸廣平府永年縣臨洺鎮(zhèn)觀音閣金佛記》碑載:“大明高皇帝平定天下,萬民樂業(yè),至孝宗敬皇帝在位改元弘治五月朔日,蒙僧人德曉鑄鐵佛三尊,迄今一百三十三載”。二層供奉銅鑄觀音像。令人遺憾的是在1966年文革期間,銅、鐵佛像被砸毀,一、二層被拆除,只存底層的門洞和一個太陽樓。 1986年,由當(dāng)?shù)厝罕娂Y,由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對觀音閣進行了復(fù)修。
觀音閣,現(xiàn)建筑面積為1200平方米,高21米,為3層,進深二間,面闊三間,周圍環(huán)走廊,頂部覆綠色琉璃瓦頂。面北匾額上橫書“燕趙第一境”,由當(dāng)代書法家黃綺先生書寫。面南匾額上橫書“極目南! 由當(dāng)?shù)貢死罘f書寫。在閣的四角增建了月亮、鐘、鼓三座角樓,加上原來遺存的太陽樓,共計四座角樓.觀音閣,1995年8月,被邯鄲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千百年來,觀音閣香火旺盛,歷久不衰。每年二月十九日廟會和七月三十的“打醮”活動,招徠四方游客紛紛而至,最為壯觀的要數(shù)上元(元宵)燈節(jié)。據(jù)說,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大放華燈,夜幕降臨之時,閣上閣下萬盞香燈一齊點亮,閣身上下通紅一片,光彩四射,遠遠望去,觀音閣火樹銀花,人如潮涌,使這一千年古建筑更加彰顯“燕趙第一境”的無窮魅力。
交通指南
景區(qū)地址:河北省邯鄲永年縣城內(nèi)南大街上
乘車線路:永年縣乘出租或步行沿作作健康大街西行進南大街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