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睢縣北湖的東北角上,有兩個小島,北邊的叫駱駝嶺,南邊的叫望母臺。二者都是宋襄公留下的遺跡,距現(xiàn)在已有260O多年的歷史。要說清二者的由來,必須先從望母臺說起。
望母臺世傳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所筑,故而又名襄臺。據(jù)《睢州志》載:“襄臺在舊城東北隅。為宋襄公所筑,或日為望母而筑。即《詩》所謂賦《河廣》者也!(見清光緒十八年《睢州志》卷一第十二頁)這里所說的《詩》,即為《詩經(jīng)》。在《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中有《河廣》一詩。古版《詩經(jīng)?河廣》有詩序:“宋襄公母歸于衛(wèi),思而不止,故作是詩!彼蜗骞哪赣H,即宋桓公夫人,衛(wèi)文公之妹。夫人生襄公(名茲甫)之后,遭離棄被遣送歸衛(wèi),思子而不能往,于是以詩怨嘆: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yuǎn)?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yuǎn)?曾不崇朝。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誰說黃河廣又寬?一片葦葉渡對岸。誰說宋國路遙遠(yuǎn)?踮起腳跟在眼前。誰說黃河廣又寬?河寬難容小木船。誰說宋國路遙遠(yuǎn)?一個早晨去復(fù)還。
這首詩的夸張、比擬的手法,抒發(fā)了襄公母思念宋國、盼望回歸的急切心情。宋襄公是個孝子,他也同樣思念自己的母親。怎么能與母親相見呢?若把母親接回宋國,怕國人議論他違背君父生前的意愿,為不忠;不把母親接回宋國,為子者辜負(fù)母親的生養(yǎng)之恩,為不孝。怎么辦呢?思來想去,他想出一個忠孝兩全的辦法,決定即位后修筑一個高大的臺子,渴望登上高臺能看到母親的身影,以此向世人昭示提倡孝道,以孝治國。宋都在商丘,宋襄公為什么要把望母臺建在睢縣呢?其原因有三:
一,睢縣地處宋國西部邊境,距離衛(wèi)國最近。當(dāng)時的衛(wèi)都在朝歌(即今河南淇縣),位于黃河之北。雎縣在黃河之南,過了黃河向西北即到衛(wèi)境;二,春秋時期,睢縣名叫烏巢鄉(xiāng)(見《睢州志》卷一第12頁),把望母臺建在這里,有烏鴉反哺之意;三,現(xiàn)在的雎縣北湖原為舊城(即北城),這里本來是一片高地。據(jù)《睢州志》記載:“城西北十二里曰恒山(與北岳同名),崒嵂南向,為州主山。恒山演迤,窿然而高者為金鎖嶺。北城枕其巔,衙署據(jù)其前。南城(即新城)橫亙者曰鳳凰嶺、曰鞍子嶺,居人所以避水患也!蓖概_恰在這丘陵起伏的高岡之中。這里建城之后,城外因?qū)以恻S河水患,泥沙淤積,地勢抬高,城內(nèi)相對成了洼坑,后來大水灌城,形成北湖。望母臺與駱駝嶺因為本身的高度超過其它建筑物,結(jié)果成為湖中之島。
望母臺現(xiàn)在看來不過60畝,水面以上高也不超過5米。其實當(dāng)初修筑的時候,要比現(xiàn)在大得多,也高得多。因為宋襄公要做忠孝的表率,必然常到這里舉行望母大典。于是,這里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宋襄公的行宮,建有處理軍國大事的宮殿、寢宮、御膳房、禁衛(wèi)和侍女住所,望母臺之北又建起御花園,駱駝嶺即為花園中的山丘。如此算來,這個以望母臺為中心的龐大建筑群應(yīng)不下于500畝。其高度現(xiàn)在不足5尺,風(fēng)雨剝蝕每年按0.1寸遞減,2600年就是2.6丈。若把北湖水平面視為湖外的地平面,兩丈以下才能見到北湖初建城時的宋代地層。宋代地層距春秋時代的原始地表又有多少,那就無法計算了。由此看來,望母臺初建時高度絕對不會低于5丈。據(jù)考古學(xué)家驗證,望母臺確系春秋時期的夯筑土臺。宋襄公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年代修筑這么高,這么大的土臺以望母,可見他那一顆尊老敬老的赤子之心是何等的真誠。泓水之戰(zhàn)當(dāng)中,宋襄公右股中箭。在望母臺行官養(yǎng)傷半年而駕崩。以其遺囑葬于望母臺上,至死不忘望母行孝。望母臺上的襄陵即為宋襄公的陵墓。在墓地附近曾有30公分高的陶豆出土,上有“下宮”方形篆體印章!跋聦m”是與“上宮”相對而言的。上宮為地上的宮殿樓閣。“下宮”指的是地下的宮殿。這種陶豆即為陵墓中的殉葬器皿。這是宋襄公葬于此地的可靠證據(jù)。
目前,望母臺正在修建之中。不久的將來,這里將由一片荒島變成風(fēng)景秀麗的旅游勝地和傳承社會美德的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