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山
蒲城縣北約25公里有一座風景秀麗的堯山。相傳堯王創(chuàng)世界的時候,天下發(fā)了大水,只有此山浮在水面,堯視察民情時,就停在上面,故稱浮山。還傳說,帝堯體察民情,忽遇大雨,曾在此山避雨,故名堯山。
蒲城縣北約25公里有一座風景秀麗的堯山。山上有廟宇90多間,一圣母正殿為主,周圍有馬王廟、牛王廟、文昌廟、藥王廟、白馬將軍廟、松子娘娘廟、關(guān)帝廟、九天三圣廟等。據(jù)說唐宋時就開始每年在清明節(jié)舉辦盛大的堯山廟會祭祀。明天起三年(公元1623年)縣令王佑奏請將堯山廟勝跡載入祀典。從此,堯山廟香火更盛,祭祀隆重,同時,還有了十一社的祭祀迎神、送神活動。
相傳堯王創(chuàng)世界的時候,天下發(fā)了大水,只有此山浮在水面,堯視察民情時,就停在上面,故稱浮山。還傳說,帝堯體察民情,忽遇大雨,曾在此山避雨,故名堯山。民間又傳說,堯有兩個女兒,大的叫娥皇,小的叫女英,開始二人相處很好,后來住不到一起了。大女喜吃韭菜,小女喜歡吃山蒜,小女手快,抓住山蒜王堯山一撇說:"這是我的地方"。后來,女英一人居此,堯山遍地山蒜。人們稱女英為堯山圣母,并為她修祠,永世紀念。
每年清明,民間組織"堯山廟會十"輪流娛神,主持社事。十一社分別為:延興社、池陽社、陶池社、山楊社、泰睦村社、罕井社、廟臺社、南坡社、橋西社、東覺社。正月十五日,各社長聚集堯山上一當年社事。
清明前兩天廟會就開始了。主持廟會的社家在人們到來之前就搭好戲臺,等人一到先演3出安神大戲。戲目不定,但內(nèi)容須以福祿壽為主。3處安神戲演完后,其余社家和私人爭相繼續(xù)請戲班演出。這時,戲的內(nèi)容比較隨便。有時同唱幾臺戲,鑼鼓喧天,十分熱鬧。晚上,除繼續(xù)唱戲外,還是施放各種煙花、桿花火,一時間,夜空交織成萬紫千紅、千姿百態(tài)的壯麗圖景。商賈遍布山野,有賣小吃的、賣雜貨的、賣藥的、算命的,還有自遠處來賣藝的,無所不有。
清明這一天廟會達到熱潮,主要內(nèi)容是送神和迎神。每社在自家地盤都有座小廟,稱作"圣母行宮",主持社事的社家要在這天把去年迎回到行宮的堯山圣母像抬著送回堯山。儀式極為隆重。前面三人舉著巨大的斗子旗開路,后面緊跟著高蹺、芯子、八仙板、堯山大鼓、馬號、嗩吶;神像被高高擎起,兩旁有青年小伙子我神棍護衛(wèi)。神像太之圣母殿臺階下面時,送神社家從捐送香紙錢最多的人中挑幾個,按捐錢數(shù)多少排順序,一人抱神像上幾個臺階;送錢越多的上臺階越多,送錢少的上的臺階少,在少的只能摸摸神像。安放好神像,燒香叩拜后,早已等候在廟前的迎神社家以同樣的方式將神像請出圣母殿,一路樂舞而歸。
其他社家一樣樂舞而來,樂舞而去,只是設(shè)有神像。上山后,會長代表眾人放鞭炮、磕頭、燒香,別人則在廣場上盡情吹打,比賽敲堯山大鼓吹嗩吶。其中以堯山大鼓的表演最為精彩。堯山大鼓以獨特的的擊鼓多變表演形式名震三秦。表演時不僅有節(jié)奏上強弱之分,有快慢之別,而且擊鼓時形象也不同。有時掏腿,有時翻身,有時射跳,有時成弓箭步姿態(tài)。特別是把鼓放在場地中央,擊鼓表演動作更為精彩。有上馬、騎馬、倒立、躍叉等特技動作。表現(xiàn)內(nèi)容磣入古代將士征戰(zhàn)及古代擊鼓精華。其一招一式,如電閃雷鳴,其一翻一轉(zhuǎn),入雄風烈烈,造型挺拔,氣宇軒昂,豐富多變,緊密結(jié)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舞蹈化擊鼓動作。給人以熱烈、雄壯、驚奇的感受。
迎神社家將圣母像抬回自家行宮后,也要先演3出安神戲,然后逐村請戲班輪流演戲娛神。這樣再熱鬧三五天,廟會才算真正結(jié)束。
文革中,堯山廟會一度中斷。1982年重新恢復,規(guī)模已年勝似一年。其特點是:神靈崇拜氣氛相對淡。晃幕瘖蕵坊顒拥匚簧仙,滲入更多的經(jīng)濟活動,山下有牲0易大會,山上有物資交流大會。每年與會者多大幾萬人,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