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殿供奉著一尊高1.6米的坐姿藥師佛像。藥師佛是梵文音譯,全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亦名“醫(yī)王善逝”,“大醫(yī)王佛”。藥師殿坐落在崇圣寺上,崇圣寺的建于南詔時期,具體建造情況說法不一,《蒙段諸異僧》記載:“原崇圣寺初建于詔初,為詔王閣羅風(fēng)與吐蕃國師贊錯證盟處,為吐蕃使臣駐地!
兩面藥師佛,頭頂為青色寶髻,雙耳垂肩,身穿華麗佛衣,跏趺安住蓮花臺上,面相慈善,儀態(tài)莊嚴。一面雙手作法界定印,一面雙手作施無畏手印,青色寶瓶放置其上,寶瓶中蓄滿甘露。整座佛像以紅色格調(diào)為主,配上花朵與祥云,金光閃閃,富貴華麗。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分侍左右,容光煥發(fā),彩帶飄地,體態(tài)輕盈。
大理國內(nèi)史《大理國僧分五類》載:“蒙氏崇道敬佛,而于城西建八大寺、四道觀。其中最壯觀為崇圣寺,國師居寺中”。到了南詔勸豐祐時,重用海壽0師,法師獻策:“以南詔為佛國,重修崇圣寺為護國大崇圣寺”。另據(jù)《南詔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當(dāng)時崇圣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于南詔第十主豐祐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費工708000余,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
藥師殿是一座前三、后三、六耳的四合院殿宇。殿內(nèi)有云南山茶花兩株,相傳為元代蓮峰和尚手植。一株為“麻葉桃紅”,另外一株為“松子鱗”。這兩株云南山茶花,是昆明市園林局掛牌的古樹名木。“麻葉桃紅”于1983年枯死。晉寧人何作楫(字逖江),曾詠《題盤龍山藥師院雙茶即贈臞仙、紀青昆玉》七言律詩一首。
按千尋塔座落在洱海沖積平原上,地基未見樁孔,塔身自重8000余噸,千余年經(jīng)多次強震仍巍然屹立,基礎(chǔ)的處理是成功的。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護管理所,隨后又組建了三塔公園。在“建設(shè)民族文化大州”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指導(dǎo)下,省、州、市文化部門對三塔公園進行科學(xué)規(guī)劃,自籌資金,投入8000多萬元恢復(fù)重建了歷史文化景觀,置寶鼎,銘三塔歷史,建三塔文物陳列館、夜景燈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
經(jīng)南詔之后的大理國,佛教較南詔更為發(fā)展,有“佛國”“妙香國”之稱。崇圣寺建成之后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為觀音,當(dāng)時,大理地區(qū)對觀音崇拜極為勝行。大理國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到崇圣寺出家為僧。公元1056年,緬甸國王曾兩次來崇圣寺迎佛牙,大理皇帝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贈。元武宗時曾“降圣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產(chǎn),免征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fù)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
崇圣寺佛像以《宋時大理國畫工張勝溫畫倦梵像》等為藍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禪宗密宗兼容的特色布局雕塑五百九十八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銅燒鑄而成,除禪宗元祖和九位出國為僧的皇帝系凡人不貼金外,其馀五百七十四尊都貼金彩繪,建筑群落采用細白麻石和青草石進行墻地面鋪貼和臺階踏步的支砌,柱礎(chǔ)佛臺均用大理石漢白玉,整個群落石料整齊劃一恢弘大氣,體現(xiàn)大理石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