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公祠
  五公祠號稱“海南第一樓”,位于海口市東南方5公里處,占地面積約6.7公頃。清光緒十五年(1889),海南人民為紀念唐宋間被貶謫來海南島的唐朝名臣衛(wèi)國公李德裕,宋朝名臣忠定公李綱、忠簡公趙鼎、莊簡公李光、忠簡公胡銓而建,遂有“五公祠”之稱。五公祠由主樓以及兩側的蘇公祠、學輔堂、五公精舍、觀稼堂、伏波祠、浮粟泉、cwNB236酌亭和瓊園等亭、臺、樓、閣古建筑群組成。主樓為一座二層木質結構式斗拱的紅樓,高9米,建筑面積450平方米。樓下正門懸掛“五公祠”匾額,樓上掛著“海南第一樓”橫匾,樓下大廳內陳列著五公塑像。樓下大廳楹柱上,清人長聯(lián)高度評價了五位名臣,頗為“第一樓”增輝。長聯(lián)為:“只知有國不知…[詳細]
442、長城 [河北省]
長城
  長城(Great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fā)生在首都鎬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zhàn)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qū)市。根據(jù)此前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里,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公…[詳細]
大觀圣作之碑
  該碑簡稱“大觀碑”,亦稱“御制八行刑碑”。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八月立于文廟,現(xiàn)存紅旗區(qū)人民政府院內。碑高4.72米,寬1.26米,厚0.42米龜趺座。碑額半圓形,上刻二龍戲珠和纏草圖案,下刻云氣紋飾,碑文四周淺刻二方連續(xù)藏地卷龍纏枝牡丹花邊。碑體豐偉,刻工精細。碑文由宋徽宗趙佶撰并書,由書學博士李時雍摹寫上石!按笥^圣作之碑”6字,系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蔡京所題。該碑文為瘦金體,碑的正文和書款共十七行,滿行七十一字,正文共一千零七個字,缺損一百一十八字。其運筆特點“直如矢,勁如鐵,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刀切,豎鉤細長,個別連筆如游絲裊空”。此碑對研究北宋末期教育、取士…[詳細]
唐代風動碑(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俗稱“風動碑”,位于河北省正定縣城解放街西側,唐永泰二年(766年)刻立。該碑通高6米、寬2.5米、厚0.48米。碑額上刻有“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十二個大字。碑文刻有楷書29行,總計1398字,現(xiàn)存1007字。內容是頌揚當時成都軍節(jié)度使李寶臣“功德”之辭及立碑人姓名、官職等。該碑的碑文保存了有關河北地區(qū)唐代的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碑文書法遒勁,為歷代學家所稱道。2001年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處的天龍山腰。天龍山,原名方山,海拔高達一千七百米。歷史上,這里曾經(jīng)是北齊皇帝商歡的避暑宮。由于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后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了。天龍寺,宋代易名為圣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被焚毀。一九八一年,搬遷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現(xiàn)已修葺一新。天龍山石窟,始鑿于東山魏年間(公元534——550年),隋、唐統(tǒng)治者也繼續(xù)在天龍山開鑿大批石窟。天龍山石窟位于東西兩峰懸崖半腰,這些石窟中,有東魏、北齊、隋、唐各代開鑿的石窯二十七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間山徑相通。天龍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進了一步。第九窟,原有木構[漫山閣]…[詳細]
國山碑
  國山碑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國山碑三國?吳宜興縣祝陵鎮(zhèn)2001年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山碑位于江蘇省宜興市善卷鎮(zhèn)國山頂上,立于三國東吳天璽元年(276年)。國山,原名離墨山,相傳仙人鍾離墨于此-得道,故名。國山碑是三國時,吳天璽元年(276年),因在離墨山中發(fā)現(xiàn)石洞,即現(xiàn)在的善卷洞,當?shù)毓倭藕统紓冎篮螅斪鞔笕,向皇帝上表獻媚,皇帝孫皓立即派遣司徒董朝等前往封禪,改離墨山為國山,刻國山碑,或稱禪國碑。碑呈圓鼓形,碑形像“國”字,碑高2.35米,圍長3.30米,四周環(huán)刻通連文字,計43行,每行25字,共計約1000字。碑文篆書,為吳國中書東觀令史立…[詳細]
千佛崖石窟及明征君碑
  棲霞山千佛崖石窟是南京唯一的一處六朝佛教石刻遺跡。棲霞山千佛崖位于棲霞山紗帽峰到虎山峰的山崖上。棲霞千佛崖造像始于南齊。相傳當年明僧紹舍宅入寺后曾夢見棲霞西峰石壁有如來佛光彩,乃立志在此巖壁上開鑿佛像,不料未及實施而終。其子臨沂令明仲璋為實現(xiàn)父親遺愿,出資鳩工,與法度禪師一起于南齊永明二年(484年)在西峰石壁上開鑿佛龕鐫刻佛像,即千佛崖上無量殿。無量殿的大佛造像設計人為齊梁時期建康著名的高僧僧佑(445-518年),無量壽佛像坐身高三丈一尺五寸,總高近4丈。觀音、勢至兩菩薩之像分侍左右兩側,各高三丈三尺,這三尊佛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因此該龕又稱為三圣殿,俗稱大佛閣。這三尊大佛和菩薩,體形巨…[詳細]
仙都摩崖題記
  仙都摩崖題記位于浙江省縉云縣仙都風景管理區(qū),分布于初陽山、鼎湖峰、仙水洞、鐵城、小赤壁五景點,從唐代延續(xù)到近代,F(xiàn)存摩崖石刻和題記120余處。最早的摩崖石刻為唐代乾元年(公元758年)間篆書名家李陽冰的“倪翁洞”三字篆書和建中元年的一條游記。宋代摩崖題記有55處。明清題記有32處。民國(公元1912-1949年)時期的題記有15處。當代題記有10處。仙都山是中國道教名山,所以題記內容有不少是和道教有關的。也有游人的題詞,體裁包括詩賦和散文。書體有篆、隸、行、楷、草等體。題記作者較出名的有唐代的李陽冰、宋代的沈括、明代的李健、清代的袁枚、民國的樓村和現(xiàn)代的沙孟海等人。仙都摩崖題記延續(xù)一千多年,書…[詳細]
寶成寺麻曷葛刺造像
  寶成寺麻曷葛刺造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紫陽山,開鑿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題材為佛教密宗造像。麻曷葛刺是大日如來的梵語音譯,意譯是“大黑天”,元朝統(tǒng)治者奉為軍神或戰(zhàn)神。龕形呈橫長方形,龕頂略有弧度,高2.45米,寬4.1米。龕內又開三個小龕,中間為本尊麻曷葛刺像,左側為文殊騎獅像,右側為普賢騎象像,三像后為尖拱形火焰背光。龕楣上有浮雕金翅鳥三只,左右還有飛鳥和奔獸。大龕北側壁有元代至治二年漢文造像題記,十分珍貴。麻曷葛刺造像造型較大,保存良好,刀法簡練,和杭州飛來峰藏傳佛教相比有不同的風格,因此這處造像是研究藏密“梵式”造像發(fā)展的重要實物。2001年寶成寺麻曷葛刺造像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詳細]
東錢湖石刻群
  東錢湖石刻群位于浙江省鄞縣東錢湖北岸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線。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前后至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前后建成。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太子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體。南宋時期的史氏望族墓道石刻群,是融古代哲學、美學、生態(tài)學等于一體的石刻藝術精品,它包括宋冀國夫人葉氏太君墓道、宋太師越國公史詔墓道等。這些墓道長50米至數(shù)百米不等,現(xiàn)存較為完整。石刻造型比例適度,線條流暢,生動傳神。石刻群的元明墓道中以明代少傅兼太子太傅余有丁墓道為核心。其墓道長200米,寬25米。整組石刻氣勢雄偉,刻劃精致,在中國現(xiàn)存發(fā)現(xiàn)明墓中較為罕見。東錢湖石刻群中的南宋墓道石刻成為中國南宋時期規(guī)模最大、…[詳細]
梵天寺經(jīng)幢
  梵天寺經(jīng)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鳳凰山東麓梵天寺路。梵天寺為五代吳越國名剎。據(jù)《吳越備史》載,梁貞明二年(916年),錢镠迎鄮縣(今鄞縣)阿育王寺釋迦舍利塔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毀于火。乾德三年(965年),吳越國王錢弘俶重建,后改為梵天寺。梵天寺經(jīng)幢建于公元965年,是南塔寺的門前遺物,左右各一對,高近15米。經(jīng)幢通體用太湖石雕刻而成。雙幢形式、結構基本相同,南北對峙,相距13米,幢高15.76米,由基座、幢身、腰檐、短柱層及幢項五部分組成。幢頂為日月寶珠,雕刻精致,紋飾各異;鶠轫殢涀,共三層,雕有覆蓮、幡龍、菩薩像等,底層浮雕“九山八!保皇〉耋待,生動威武;上層短柱四周鑿…[詳細]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鎮(zhèn)風景村境內,現(xiàn)存唐(公元618年-907年)至民國(公元1912年-1949年)歷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頭崖石刻”、“劉源題字石刻”三大石刻群組成。現(xiàn)存唐至民國時期的摩崖石刻300余方。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石面題刻手法,分淺雕(凸起)和沉雕(凹線)兩種;題刻內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天文地理等方面;文體多樣,有詩詞、歌賦、紀事、題名等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刻體量之大,題幅之多,品味之高,書體之全,堪稱“歷代詩書…[詳細]
鼓山摩崖石刻
  •鼓山名勝之一,各種石刻,更有朱熹手跡。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境內,也是鼓山名勝之一。據(jù)記載,鼓山摩崖題刻共有180處,估計全山石刻不下300多處,其中著名的有喝水巖下石壁上刻的“壽”字,字徑為4米,為南宋著名大書法家朱熹所書。縱觀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當代,前后延續(xù)近千年,內容豐富,字體篆、隸、行草、楷俱全,堪稱福州碑林,對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有重要參考價值。自宋以來,名人筆跡薈萃于此,共有石刻549段。其中宋刻89段,元刻11段,明刻31段,清刻168段,民國刻96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刻2段,另有疑刻152段。主要分布在靈源洞、石門、達摩十八景、絕頂峰、白云洞等處。靈…[詳細]
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包括經(jīng)石峪和唐摩崖兩部分。經(jīng)石峪位于泰安市泰山中路斗母宮東北400米的山峪中。北齊時(公元550-580年)鐫刻,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佛經(jīng)摩崖刻石。-刻于面積2064平方米的緩坡石坪上,自南而北豎行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44行,為-的上卷。字徑50厘米,以隸為主,兼有楷書、行書和篆書。書法遒勁,在書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周圍還有宋、明、清、民國及現(xiàn)代觀經(jīng)、題詩石刻20多處。唐摩崖位于泰安市泰山玉皇項南80米處?逃谔崎_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摩崖高12.3米,寬5.3米。碑文24行,每行51字,現(xiàn)存1008字。除“御撰御書”四字和末行年、月、日為正書外,其他均為隸…[詳細]
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縣城西側的白佛山。造像初雕于隋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唐代和五代至宋初均有增刻。白佛山石窟造像現(xiàn)存138尊,多為佛教內容。其中第一號窟內的十六王子像是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唯一一處以十六王子為專一題材并有可靠記銘的造像窟,是研究十六王子佛像的重要實物資料。與造像共存的有隋代以來的造像記銘110條,重修碑刻14方,提供了佛教造像進入魯西以及向周邊地區(qū)曼延的大量文字資料。與造像共存的附屬文物有金大定年間修建的三教堂一座,是中國現(xiàn)存較早的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白佛山造像有著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獨具特色的宗教研究價值。2001年白佛山石窟造像作為隋、唐時期的石窟造像,…[詳細]
鴻慶寺石窟
  鴻慶寺石窟,位于義馬市東郊7公里處的石佛村,共有六窟。第一窟:平面長方形,有中心柱。西壁刻佛傳故事,上部刻繪釋迦在菩提樹下,一手支頤,神態(tài)安詳;下部是兩位妃子及宮女勸釋迦不要出家的情景。南壁刻一佛坐蓮座上,兩側各有兩菩薩。北壁中間刻浮雕“降魔”變圖,10余個魔鬼,手持利器,向佛進逼。兩側各刻一龕,龕內有佛和弟子菩薩,龕外有獸。東壁刻有高大的城樓,上下有菩提樹和身著長衣的人群。中心柱上有佛、鹿及執(zhí)傘侍者等形象。浮雕構圖嚴謹,雕刻精致。第二窟正壁刻荷花瓣形尖拱龕;左壁一龕刻三坐佛,已損壞;右壁龕內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第三窟:正面刻釋迦坐相,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右壁有三龕,中間大龕為交足彌勒,…[詳細]
小南海石窟
  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陽縣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濱,面臨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鑿。由于它鑿于風景優(yōu)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稱之為小南海石窟,F(xiàn)存三窟,均為北齊天保年間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異,規(guī)模相近,風格古雅。西窟進深1.76米,面闊1.36米,高1.76米。平面呈方形,面積為2.4平方米。正中雕釋迦牟尼佛一尊,結跏跌坐于長方形臺座,左右為脅侍菩薩二像,兩側壁各鐫刻菩薩三立像。門作拱券狀,門楣上雕有滾龍兩條,中間有一蓮花。門兩旁各雕刻有護法神王一尊,組成火焰拱門。中窟進深1.34米,面闊1.19米,高1.78米。平面呈方形,面積約1.6平方米。正中雕釋迦佛一尊,火焰背光,內淺刻騰空飛舞的飛天6個,左右刻…[詳細]
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
  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位于河南省?h城內大丕山東部的天寧寺院內及其附近。摩崖大佛開鑿于十六國后趙時期,距今1600余年。摩崖大佛依山而鑿,面向黃河,通高21.33米。大佛為坐式彌勒大佛像,左手扶膝,右手施無畏。ù沓齾s痛苦的意思)。摩崖大佛附近,現(xiàn)存歷代摩崖石刻三百多塊,包括北魏石獸,唐代“大山銘”、千佛洞石窟、王陽明的《大任山詩》等。摩崖大佛及石刻大體保存了南北朝時期原樣的大佛像,同時也保存了北魏到明代大量珍貴的石刻、碑銘和石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2001年6月,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受禪碑和受禪臺
  受禪碑和受禪臺位于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鎮(zhèn),臺高20米,長寬約30米,是當年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登基稱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陽(今繁城)筑靈臺,舉行受禪大典,接受漢獻帝的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是謂魏文帝。從此結束了劉漢王朝400年的歷史,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時代。受禪大典的盛況,裴松之引《獻帝傳》注云:“魏王登壇受禪, 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shù)萬人陪位!笨梢娖潇藕章≈。臺前有兩碑,即《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具體詳細地記述了這一歷史事實。“受禪臺”、“三絕碑”位于漯河市臨潁縣的繁城鎮(zhèn),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碑
  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郊嵩山南麓峻極峰下的書院村,F(xiàn)立于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大門外西側10米處,唐天寶三年(744年)刻立。該碑由基座、碑身、碑額、云盤、碑首五層雕石組成。通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書丹。字態(tài)端正,剛柔適度,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2001年6月,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