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旅游

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

南三花工委舊址
  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位于南海區(qū)里水鎮(zhèn)北沙沈村,建筑面積為200平方米。1993年,由沈村村民籌資,在沈文玉私塾舊址上重建;1995年由市政府撥款維修。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共南海組織受到破壞,一度停止活動。中共黨員沈少剛受中共廣州市工委委派回家鄉(xiāng)沈村辦學,利用教師身份作掩護,在此開展革命活動。1946年2月,杜路受中共廣州市工委委派到南海任特派員,負責恢復中共南海組織,以沈村為中心,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共南海組織迅速恢復并發(fā)展壯大。1948年5月,為適應斗爭發(fā)展需要,中共珠江地委決定成立中共南(海)三(水)花(縣)工作委員會,領導南海、三水、花縣(部分地區(qū))黨組織。由杜路任書記、陳啟銳任副書…[詳細]
古北口戰(zhàn)役陣亡將士公墓
  古北口戰(zhàn)役陣亡將士公墓,在北京市古北口鎮(zhèn)南關外國道西側長城腳下,用黃沙土堆積而成的高大墓丘,(俗稱“肉丘墳”)。墓的四周用青磚砌著2米多高的花墻,東南方向有一門,門樓高3米。古北口戰(zhàn)役陣亡將士公墓,屬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重要革命遺址,它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歷史罪證。古北口戰(zhàn)役陣亡將士公墓,用黃沙土堆積而成的高大墓丘,(俗稱“肉丘墳”)。高6米,底部直徑15米,墓的四周用青磚砌著2米多高的花墻,東南方向有一門,門樓高3米。門垛兩旁寫著一幅挽聯,上聯是:“大好男兒光爭日月,”下聯是:“精忠魂魄氣壯山河”,橫批是“鐵血精神”。在墓前方豎著一通高2.5米花崗巖石墓碑,碑額中間鐫刻著:“癸酉年古北口戰(zhàn)役陣亡…[詳細]
溫坊湯氏宗祠、祖厝(紅一方面軍第1師無線電臺駐地舊址)
  溫坊湯氏宗祠、祖厝年代:清座落地點:將樂縣南口鄉(xiāng)溫坊村簡介:北宋宣和元年(1119)始建,現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風格。前有空坪,單進合院式,由門樓、門廳、正堂組成,占地面積270.64平方米。門樓牌坊式,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祖厝自清康熙末年建成后,從未大修。坐東南朝西北,為前后二堂加左右各一直護厝格局,占地面積992.18平方米;正堂的柱、檁、枋等處均有彩繪,保留有紅軍標語多處。1931年至1934年間,紅1師和紅軍東方軍所屬部隊曾三次進駐溫坊村。紅軍在村里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革命思想,教唱《紅軍歌》,并將聞訊而逃的湯邦榮(曾任民國邵武、順昌縣長,將樂縣議長)、湯永年(曾任清流、沙…[詳細]
嘉興革命烈士陵園
  英雄園即嘉興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69年,原址在市區(qū)三塔路,是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為嘉興解放犧牲的革命先烈而建。1996年5月,搬遷至南湖風景名勝區(qū),占地面積30.1畝。2005年底進行整體改造,2006年3月正式竣工對外開放。英雄園分設英雄紀念碑、英雄廣場、英烈園(烈士墓區(qū))、嘉興革命歷史陳列館等區(qū)域。英雄紀念碑總高度7米,寬12.5米,由總重400噸的66塊花崗石拼裝而成,底座四面浮雕以嘉興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重大事件為背景,表現各個時期英雄人物的獻身精神。嘉興革命歷史陳列館位于園區(qū)西側,用以史串人、以人彰史的方式,展示了各個不同歷史階段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和嘉興地方革命史。陵園功能齊全,設施完備…[詳細]
沾益玉林山烈士紀念園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西平鎮(zhèn)玉林公園內。 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第六支隊是根據滇桂黔邊區(qū)黨委決定,由云南人民討蔣自救軍永焜支隊、宣威支隊、沾益支隊整編,于1949年8月1日在宣威落水洞宣告成立的。這支由中共云南省工委長期培育出來的人民軍隊,是邊縱戰(zhàn)斗在滇東北和云貴邊區(qū)(威寧、水城、盤縣)的主力部隊,在解放滇東北、阻擊殲滅潰逃入滇的國民黨軍隊、支援昆明保衛(wèi)戰(zhàn)、與兄弟部隊共同解放云貴的戰(zhàn)斗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9年未,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向西南推進。12月9日,國民黨云南省主席盧漢在昆明率部起義。六支隊接受了新的任務,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阻擊、追殲逃竄云南的國民黨中央軍…[詳細]
東寧革命烈士陵園
  東寧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牡丹江市東寧縣東寧鎮(zhèn)西山社區(qū)西山山頂崗地上。GPS東經131°0617.8北緯44°0332.3海拔173米。建國后東寧縣政府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時期為革命犧牲的烈士而立。東寧革命烈士紀念碑始建于1959年10月1日,占地10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68平方米,紀念碑后身有5座烈士墓。但經過40多年的風風雨雨,紀念碑體嚴重破損2003年東寧縣委縣政府籌措30多萬元對東寧鎮(zhèn)革命烈士紀念碑進行了翻建,翻建后紀念碑碑高14、1米,碑身正面(東側)刻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九個金光閃閃大字;南側刻有:革命烈士們用寶貴的生命,換來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他們的豐功偉績…[詳細]
延安交際處舊址
  交際處,主要工作就是對來往延安的人進行接待。當時的接待要針對針對不同的人,所以說接待也是門技術活。延安交際處,全稱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交際處,前身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外交部的招待科。1936年底,駐守在延安的東北軍撤出延安城后,1937年1月13日毛澤東和他的中央機關結束了長達三年多的(1934年10月)流竄,終于有了自己的城市--延安。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成立,原西北辦事處下屬的部、局,相繼改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的廳、處。調整后外交部被撤銷,只保留了一個招待科,負責外來賓客的生活接待。1937年11月底,陳云回到延安,鑒于外交部被撤銷后對外宣傳聯絡工作受到影響,他建議中央加…[詳細]
浙東工農紅軍第一師籌建處
  1930年7月,中共江蘇省行動委員會根據中央指示,決定以姚北開明鄉(xiāng)紳費德昭的余姚糾察隊(原為浙東人民自衛(wèi)軍)為基礎,擴大革命武裝,擇時在三北一帶舉行農、鹽民革命武裝暴-動。 時任中共余姚縣委副書記的-扃奉命,會同中共江蘇省行動委員會的史濟勛、中共余姚縣委委員胡堯田二人與費德昭第四子費永思進行了接觸。費德昭早年參加過辛亥革命,思想激進。通過接觸,費接受了共產黨的主張,成立了由史濟勛、-扃、費德昭、羅希三、徐云千等組成的“軍事行動委員會”,籌建以原余姚糾察隊為基礎的100余人的革命武裝。1930年8月初,中共江蘇省行動委員會把這支革命隊伍命名為“浙東工農紅軍第一師”,費德昭為師長,史濟勛為-表,-…[詳細]
遼沈戰(zhàn)役景區(qū)
  遼沈戰(zhàn)役景區(qū)位于撫順市高灣經濟開放區(qū)友愛水庫北側,占地300多畝,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2014年4月26日對外開放,是根據遼沈戰(zhàn)役的歷史背景為藍本而創(chuàng)作的大型實景表演區(qū)。遼沈戰(zhàn)役景區(qū)用現實的藝術手法展現1948年遼沈戰(zhàn)役恢宏場面,利用600多人的演出陣容,真槍真人演藝,使用軍用吉普、大炮、坦克等,每場表演2000多發(fā)子彈,200多發(fā)炮彈,將史詩般的遼沈戰(zhàn)役戰(zhàn)爭場面從新展現,給觀眾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沖擊,讓他們仿佛又回到了當年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場面中去,游客們還可以穿上軍裝,拿起鋼槍參與進去進行戰(zhàn)斗,在歡慶勝利時,大家也可以加入歡慶勝利的隊伍中來,和著節(jié)奏扭起大秧歌唱起歌,找回那久違的革命熱情![詳細]
新四軍六師師部舊址紀念館
  新四軍六師師部舊址紀念館位于無錫市錫山區(qū)錫北鎮(zhèn)寨門村諸巷,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無錫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無錫市黨史教育基地。新四軍六師師部舊址系浙江大學電機工程系主任、留美博士諸水本教授的西式私宅。抗戰(zhàn)時期,無錫人民的抗日斗爭是與蘇南人民的抗日斗爭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蘇南地區(qū)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qū)?箲(zhàn)爆發(fā)后,日偽軍重兵控制這一地帶,國民黨也派出第二武裝忠義救國軍到蘇南,力圖恢復對這一地區(qū)的控制。而在無錫廣大城鄉(xiāng),也涌現出了大批的抗日武裝,到1938年上半年,共有游擊武裝39支。在這種情況下,上級黨組織派王承業(yè)(又名王仲良)到無錫重建縣委。縣委以梅村為基地,重建黨的基層組織,改造地方游擊武裝,逐步形…[詳細]
阮嘯仙故居
  阮嘯仙故居位于東源縣義合鎮(zhèn)下屯村,1989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阮嘯仙故居始建于清代時期,1996年首次修復,2004年底重新維修并完善護墻、排水、綠化等附屬設施,建筑結構屬三進院落式客家民居建筑巾地面積2000㎡,房屋建筑面積630㎡.其建筑設計具有濃郁的客家民居特色和風格,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阮嘯仙同志(1898-1935)早年參加革命,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共青團廣東區(qū)委書記、中共廣東區(qū)委黨務委員、廣東農民協(xié)會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農-動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農-動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審查委…[詳細]
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辦公樓舊址
  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辦公樓舊址位于烏蘭浩特市興安北路東側,辦公樓始建于1934年。該建筑系磚瓦結構,二層起脊樓房,座北朝南,總建筑面積為1881.08平方米,占地面積2356平方米。1945年以前為興安南省、興安總省辦公樓。1946年初,中共東蒙工委在此辦公。1947年6月14日至1949年11月,中國共產黨內蒙古工作委員會在此樓辦公。之后為內蒙古東部區(qū)黨委辦公樓。歷史作用這座辦公樓是中國共產黨在內蒙古發(fā)展壯大、領導內蒙古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重要見證。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內蒙古工委帶領各族人民建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內蒙古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當時,百廢待興,工作千頭萬緒,內蒙古黨委辦公樓成了制…[詳細]
滿州里市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教育基地
  滿洲里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地處中俄蒙三國交界地區(qū),北鄰俄羅斯赤塔州,中東鐵路由此經過,是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自上個世紀初建城以來,滿洲里便成為了中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在滿洲里設立了秘密交通站,開辟了由滿洲里通往蘇聯的紅色交通線。作為中國革命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一條秘密交通線,它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尋求革命真理、拯救中華民族、建立新中國的光輝歷程。見證了李大釗、陳獨秀、劉少奇、周恩來、瞿秋白、李立三等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前往蘇聯,學習馬克思主義,加強與共產國際聯系,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革命事跡。同時也見證了中共“六大”、二戰(zhàn)期間蘇聯對日宣戰(zhàn)出兵中國東…[詳細]
沭陽縣烈士陵園
  沭陽烈士陵園是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蘇州東路的一座烈士陵園。古老的前沭河畔,沭陽城東南郊。為了褒揚先烈的豐功偉績,教育后人繼承和發(fā)揚先烈的偉大革命精神,1958年,沭陽縣人民政府行文在此修建烈士陵園。陵園南北長250米,東西寬120米,占地40畝。始建時,園中僅有烈士墓三座。后經1963年、1975年和1985年三次擴建,現在,陵園內有紀念塔、紀念碑、紀念亭、烈士史跡陳列館等多組紀念性建筑。古老的前沭河畔,沭陽城東南郊,有一處松柏蒼翠、花草茂盛、環(huán)境幽靜的勝地,這就是沭陽烈士陵園。走近這處莊嚴的圣潔之地,一座坐北朝南的乳白色人字形大門,令人肅然起敬。大門上方的沭陽烈士陵園六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熠熠…[詳細]
永豐革命烈士陵園
  永豐革命烈士陵園永豐革命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永豐戰(zhàn)役中犧牲的死難烈士,教育后代和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1958年0蒲城縣委、縣人民政府修建的一所陵園。1987年8月被列為省級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陵園坐落在陜西省蒲城縣以東25公里處,永豐鎮(zhèn)西北洛河東岸。陵園占地面積50畝,建筑面積1450平方米,園內松柏成蔭、四季常青,主要建筑有紀念廳、紀念碑等。陵園坐落北向南,大門正面-親筆題寫的“永豐革命烈士陵園”八個大字嵌刻在黑色大理石上。陵園中央的烈士紀念廳里,陳列著永豐戰(zhàn)役中犧牲烈士的事跡、衣物、圖片等,還陳列有蒲城縣著名烈士楊虎城、包森、蒲克敏、萬志寧等烈士的生平圖片,西側為烈士骨灰堂,東側…[詳細]
白芒坑革命舊址
  白芒坑革命舊址位于惠州市龍門縣平陵鎮(zhèn)山下村委會,距圩鎮(zhèn)3公里,三面環(huán)山,面積約3公里。白芒坑革命舊址主要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簡稱紅四師)休整舊址、白芒坑黨小組與農會成立舊址、白芒坑人民武裝成立舊址、白芒坑人民抗擊日軍遺址、白芒坑反擊戰(zhàn)遺址組成。2008年10月,中共龍門縣委、龍門縣人民政府公布白芒坑革命舊址為龍門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白芒坑革命舊址,保存尚好的建筑為新圍(舊稱松齡圍)紅四師休整舊址。新圍,GPS地理坐標為北緯23°41′02.8″,東經114°21′28.8″,海拔88.8米。坐東南向西北的新圍,是三堂四橫一禾塘一池塘的清代客家圍屋。1927年12月19日,師長葉鏞率領中國工農…[詳細]
恭城書院
  恭城書院原名“羅蒙書院”,位于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羅蒙山下,始建于宋1105年,占地面積2830平方米,后被大火燒毀。清乾隆57年,即1792年,侗家的能工巧匠將“羅蒙書院”在原址重建,更名為“恭城書院”,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書院。這座經歷了210年風雨歷程的古書院,由門樓、齋舍、講堂、通廊4個部分組成,建筑群完整而有序,兩層木樓建筑以一條中軸線排列在一起,中有通廊串聯,四周青磚護墻,院外有桂花樹兩株。。飛檐翹首的門樓雄偉壯觀,布滿青苔的石階散發(fā)著古樸的氣息,拾級而上,進入書院就是長長的走廊,兩邊對稱地分布著6棟齋舍,上下兩層,每棟齋舍有4間講堂和1間宿舍。恭城書院在中國革命史上是一座不朽…[詳細]
中共衢遂壽中心縣委第二區(qū)委舊址
  1927年12月,方志敏等共產黨員在與上級失去聯系的情況下,成功領導和組織了弋(陽)橫(峰)武裝起義,開辟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1931年初,革命根據地開始向衢縣境內發(fā)展。1936年10月,浙皖特委所屬的中共衢(縣)遂(安)壽(昌)中心縣委在遂安縣(今淳安縣)白馬鄉(xiāng)橫源田村正式成立,縣委書記嚴忠良。中心縣委下轄6個區(qū)委,其中衢縣境內有兩個,即太真鄉(xiāng)的中共石柱崗背區(qū)委和灰坪鄉(xiāng)的中共上坪田區(qū)委,分別為中心縣委的第一、第二區(qū)委。之后,浙皖贛游擊根據地黨組織和游擊隊迅速發(fā)展壯大,游擊斗爭的全面展開,1990年8月23日,原中共衢縣縣委、縣政府于在灰坪鄉(xiāng)上坪田村建立了“中共衢遂壽中心縣委第二區(qū)委舊址”紀念…[詳細]
蒼南革命烈士陵園
  蒼南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悠久、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早在大革命時期就有著名的白沙鹽民-、農民武裝攻打平陽城等。此后,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許多英勇的蒼南兒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獻出了寶貴生命。為紀念先烈,教育后人,蒼南縣委縣政府投資600萬元,于 1990年春建成蒼南革命烈士陵園。多年來,該陵園免費提供參觀、瞻仰、學習、游覽,每年接待社會各界參觀人士達4萬多人次。 蒼南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蒼南縣城靈溪公園山麓東南側,總占地面積1.3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主要設施包括烈士墓、烈士紀念館、陵園大門、石牌坊、亭、廊、綜合管理房等建筑和陵園綠地。烈士墓位于烈士紀念館西側,占地面積…[詳細]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位于金寨縣天堂寨鎮(zhèn),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遵照中央指示,從魯西南重鎮(zhèn)菏澤出發(fā),于8月27日千里躍進大別山,猶如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心臟,有效地牽制了-,當年12月30日,將前方指揮所設在下樓房的周宅。為再現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光輝歷史和艱苦歷程,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使之與天堂寨綠色資源相呼應,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經六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天堂寨易地重建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項目的選址在與舊址地理環(huán)境相似的景區(qū)大門500米處,與建成的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隔路相望、相互呼應。2009年9月25日,安徽省旅游集團、六安市政府共同在天堂寨隆重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