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城隍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城隍廟篇

平度城隍廟
  平度城隍廟位于平度市李園街道。年代為明、清。 2013年,平度城隍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jù)道光《重修平度州志》記載,城隍廟始建于元代,明初原只有大殿兩座,經(jīng)明、清兩代數(shù)次重修,增筑了山門、兩廂、主持住房等建筑,成為一座占據(jù)州城南一隅的大型廟宇,直到民國初仍保留著昔日的盛貌,香火一直很盛。民國期間,當(dāng)局廢廟宇、毀神像,從此,城隍廟就僅存一座大殿了。目前的城隍廟大殿,仿宋代建筑格式,古樸渾厚,雄偉莊重,單調(diào)中顯示出靈動之勢,古樸中透露著精巧之形。大殿屬單檐歇山式,垂脊長,戧脊短,花山大,屋頂重心下移,有泰山壓頂渾然不動之姿,又給人以莊重之感。進入大殿,雕梁畫棟,氣勢…[詳細]
嘉義市城隍廟
  嘉義城隍廟坐落在臺灣諸羅縣(今嘉義縣)嘉義市東區(qū)民族里吳鳳北路,最早是由清朝時期的諸羅縣知縣周鐘瑄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修建的。此廟正殿供奉的大城隍爺是臺灣的本土雕刻,神貌細致莊嚴,終年香火鼎盛。同臺灣其它地區(qū)的城隍廟一樣,嘉義城隍廟在歷史上也曾歷經(jīng)多次修繕和重建,其中日治時期的昭和十一年(1936年)五月,由嘉義市尹伊藤英三發(fā)動勸募,諸位士紳及眾多善德捐款達九萬多日圓,準備將舊有廟貌徹底新建,翌年動工,于昭和十五年十月竣工。重建后的嘉義城隍廟由三川殿、拜亭、正殿、后殿四大部份組成,主體坐東朝西,正殿、后殿夾拜亭呈“工”字形平面建筑格局。它最大的特色是在正殿部分安設(shè)許多看架斗栱,屋頂形式…[詳細]
馬公城隍廟
  馬公城隍廟亦可稱媽宮城隍廟,是位于臺灣澎湖縣馬公市內(nèi)的古跡廟宇,供奉城隍爺。它是繼文澳城隍廟之后澎湖地區(qū)的第二個官設(shè)城隍廟,為中華民國內(nèi)政部設(shè)定的三級古跡。馬公城隍廟始建于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9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完工。1885年因中法戰(zhàn)爭,法軍占領(lǐng)澎湖,馬公城隍廟被燒毀;1886年由通判程邦基在今馬公市重慶里重建,其后在1889年,澎湖廳署遷移至馬公,馬公城隍廟的官祀地位得以鞏固。初建時的馬公城隍廟為三進帶左右護龍之建筑。因澎湖地區(qū)位處海峽中央,多風(fēng)害,馬公城隍廟亦曾多次修建。今天我們所見的馬公城隍廟的風(fēng)貌基礎(chǔ)奠定于1932年,為五開間、兩進兩廊的合院式建筑,三川殿上有通判程…[詳細]
新竹都城隍廟
  “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在臺灣民間信仰里,新竹城隍聲威顯赫,與北港媽祖的聲望不分軒輊。事實上,新竹城隍爺是臺澎地區(qū)“官階”最高的城隍祀神,從清代就香火鼎盛;而其城隍廟也有250年以上歷史,名列三級古跡。由于城隍爺靈驗昭著,新竹又是人文薈萃、經(jīng)濟繁榮之地,新竹城隍爺之名于是益加威播。直到今天,新竹城隍廟仍然是新竹居民的重要信仰中心,來自各地的香客也終年絡(luò)繹不絕。自廟埕進了三川殿門,市街的喧鬧立即隔絕在外。黑面長鬢的城隍爺端坐正殿,梁上掛著“理陰贊陽”匾額,清楚說明他的職權(quán)。“金門保障”匾額則是光緒皇帝御筆特頒,獎勵城隍爺屢次顯靈抵御外匪有功。幽暗的廟堂,羅列著文武判官,以及各式面貌猙獰的部將…[詳細]
金鴨浮舟城隍廟
  城隍廟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廟宇,位于210國道183公里處,縣城北5公里,長安河中的沙洲上,四面環(huán)水,遠遠望去就像一艘乘風(fēng)破浪的帆船。它始建于乾隆50年,即178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是陜南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設(shè)計獨特的廟宇,在陜西乃至全國來說都是堪稱一絕。潺潺南流的長安河至此分為東西兩條水道,使城隍廟四周環(huán)水,妙趣橫生。每當(dāng)明月當(dāng)空,左右兩河,銀波蕩漾,相映生輝。故此,有“月鏡雙輝”的美名。數(shù)百年來,多少次洪水襲擊,城隍廟仍完好無損,這就引出了“金鴨浮舟”的美好傳說。相傳城隍廟底有一對金鴨棲身地下,水漲浮起,水落臥下,一直護佑著這塊河心孤舟安然無恙,還有名家在此做詩云:“金鴨浮舟馬蹄聲…[詳細]
臺北霞海城隍廟
  臺北霞海城隍廟位于臺北市大同區(qū)迪化老街上,是臺灣地區(qū)的三級古跡。該廟廟地十分狹窄,面積約只有46坪大,卻是大稻埕一帶地區(qū)的重要民間信仰中心,與法主真君廟、慈圣宮媽祖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也是大臺北相當(dāng)重要的廟宇之一。臺北霞海城隍廟是由福建泉州同安人到達臺灣后于1856年籌建的,1859年落成,因為主祀的霞海城隍神像,來自福建省泉州同安縣霞城(下店鄉(xiāng))海邊的臨海門廟,因此廟名定為“霞!。在祭祀神祇方面,該城隍廟除了供奉從同安縣霞城過來的城隍神像外,也如其他城隍廟相同的旁祀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八將等等。另外,該小廟現(xiàn)容納有600多尊各式神像,是該廟的頗為特殊的地方…[詳細]
鹿港城隍廟
  鹿港城隍廟位于臺灣彰化縣鹿港鎮(zhèn),是一間民祀城隍廟,舊稱鰲亭宮,是“不見天街”上唯一的合港大廟,于1985年11月25日公告為縣定古跡。據(jù)說此廟所供奉的神像是康熙初年一位在鹿港開設(shè)“日興行”的福建永寧高姓商人因貨物失竊,而自故鄉(xiāng)請城隍來捉拿竊賊。后來竊賊不久后便人贓俱獲,而城隍也自此留在了鹿港。鹿港城隍廟在道光廿八年(1848年)時因大地震而嚴重受損,但得到地方的大力支援而迅速重建完成。在此之后,城隍廟約每三、四十年重修一次。進入日治時期后,城隍廟在昭和九年(1934年)因市街改正而拆除了前面部分,并改建成石棉屋頂?shù)膱A山墻街屋立面。直到民國八十二年到八十六年間(1993年-1997年)的整建工程…[詳細]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為臺灣清治時期所設(shè)的對應(yīng)臺灣縣的官祀城隍廟,當(dāng)時稱為“臺灣縣城隍廟”,位于臺南市中西區(qū)。雖然其歷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但現(xiàn)在的廟宇建筑是二戰(zhàn)后于1980年1月重建而成的,為臺灣最主要的城隍廟之一。全臺首邑縣城隍廟由臺灣縣知縣張宏捐俸興建,最初位置是在東安坊的縣署旁邊,后來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府方邦基、知縣魯鼎梅將廟移到了鎮(zhèn)北坊赤崁樓右邊,但隔年又移到了縣署北邊,之后屢次修建并擴大了廟宇規(guī)模。二次大戰(zhàn)后,該廟在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4月重修落成且舉行祈安建醮法會,兩年后又增建地藏王殿。然而由于廟梁腐朽,該廟在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9月募款重修,最終于六十九年(1…[詳細]
貴定城隍廟
  在貴定縣城內(nèi),因“城隍”而建其廟。“城隍”乃護城之神。《北齊書·慕容儼傳》:“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占地面積10000余平方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貴定縣治從舊治移至今縣城后,擴充城墻,城隍廟增建山門、耳房、廂房、大殿、二殿等。清嘉慶十年(1805)失火后重建。道光二十年(1840)增建陰曹十二殿、十八層地獄及七層0一座。后0毀于火,陰曹十二殿、十八層地獄、山門等亦相繼被毀。貴定城隍廟為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建筑,硬山頂,青瓦屋面,坐東向西,平面布局為四合院,F(xiàn)存前廳、耳房、廂房及大殿等建筑。山門前設(shè)十級臺階,前廳進深3.3米,通道兩邊為面…[詳細]
城隍廟工字殿
  城隍廟工字殿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城隍廟工字殿明洪武三年(1370)蘇州市景德路包括“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碑,清嘉慶二年(1797)立位于景德路94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三橫四直圖》碑)。蘇州城隍廟宋元時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傳為三國東吳周瑜宅址)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景德路今址。歷經(jīng)明弘治、嘉靖、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咸豐十年(1860年)儀門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廟之東西兩翼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分別創(chuàng)建長洲縣城隍廟、吳縣城隍廟,左右對稱,合成一大建筑群…[詳細]
臺灣省城隍廟
  臺灣省城隍廟是一間主祀城隍爺?shù)膹R宇,位于臺灣臺北市中正區(qū)的武昌街。原先在臺北市漢口街一帶有廟,奉祀臺北府城隍,稱為“臺北府城隍廟”。臺灣日治時期,城隍廟因故被拆。信眾遂將“臺北府城隍”神像,移到松山供奉,建立了松山昭明廟,2002年8月8日經(jīng)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核準復(fù)名為“臺北府城隍廟”。 二次大戰(zhàn)結(jié)束后,臺北善信在武昌街新建廟宇,稱為“臺灣省城隍廟”,除了主祀“省城隍威靈公”,另外也奉祀觀音、濟公等神祇。因為當(dāng)時已無臺北府的編制,全臺灣最大行政單位為臺灣省,臺北又是臺灣首善的地區(qū),因此將城隍爺?shù)纳窀穸ㄎ粸椤笆〕勤颉保拭麨榕_灣省城隍廟,主神仍尊稱威靈公。臺灣省城隍廟將威靈公城隍爺圣誕訂于10月…[詳細]
新城隍廟
  新城隍廟位于臨潭縣東35公里的新城鄉(xiāng)北街。是臨潭縣唯一僅存的明清古建。據(jù)傳原址為宋時吐蕃喘廝鑼首領(lǐng)“鬼章王”的宮殿。又傳元世祖忽必烈南下攻取大理時,則以洮岷為后方補給站,駐蹕于此,俗呼“金鑾殿”。明初,沐英重修洮州衛(wèi)城,辟為城隍廟。清同治二年,毀于兵燹,光緒八年重建,1929年“河湟事變”中又遭火焚.后又修復(fù)。1935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途經(jīng)臨潭縣城(新城)駐軍城隍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quán),召開了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洮州會議。新城隍廟建筑歷史悠久,營造工藝精巧.占地約1000多平方米,山門立于4米多高的紅砂巖塊迭壘的臺基上,重檐歇山頂,檐角彎月起翹,上覆板瓦。檐下斗拱重疊,花坊精致。山門串聯(lián)戲臺,結(jié)構(gòu)繁…[詳細]
青城城隍廟
  城隍廟始建于宋仁宗寶元年間,即公元1038-1039年,初為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所以又稱之為“狄青府”。明朝初期,當(dāng)時青城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朝廷便在此實行屯兵,并將議事廳改為守備府,使其成為青城守備軍的指揮部。明朝后期,青城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不再重要,朝廷將守備府改移他處。雍正二年,金城的城隍廟進行維修,各地便開始競爭請督城隍的活動,經(jīng)過青城人的多番努力,最終挫敗了其他縣府,為青城請來了督城隍,并將督城隍供奉在明朝的守備府,使之成為青城的城隍廟。城隍爺原名紀信,是四川巴郡順慶府人,系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因救劉邦而舍身成仁。后來劉邦得了漢朝江山,為了紀念紀信,將其賜封為城隍爺。整個城隍廟占地…[詳細]
臺灣府城隍廟
  臺灣府城隍廟是奉祀臺灣府城隍威靈公的道教廟宇,位于臺南市青年路,屬國家二級古跡。它始建于明鄭永歷二十三年(1669年),當(dāng)時被稱為承天府城隍廟,是臺灣最早的官建城隍廟,也是全臺最知名的城隍廟。臺灣府城隍廟主祀臺灣府城隍威靈公,配祀有城隍夫人、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注生娘娘、天上圣母、福德正神、月下老人、十八羅漢、文武判官、范謝將軍、甘柳將軍、二十四司、門神等-,門神彩繪是彩繪大師潘麗水的作品。寺廟的正殿掛有大算盤,是善信陳江山于1937年所獻的,上框刻“臺南府城隍廟”六字,下框刻“丁丑年陳江山奉獻”,左右刻聯(lián)“善惡權(quán)由人自作,是非算定法難容”,這些字句,象征城隍爺以算盤計算世人功過,有戒惡揚善的…[詳細]
張渚城隍廟戲樓
  城隍廟戲樓,在宜興市張渚鎮(zhèn)下場街。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戲樓為張渚城隍廟的一部分。張渚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原在新街河口,太平天國時期毀于兵火,后移建今址,F(xiàn)存建筑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有門樓、戲樓、大殿等組成。通面闊17.50米,進深44.25米。戲樓面北座南,單間,歇山頂,面闊7.50米,進深5.60米,臺口高2.60米。檐下正面飾斗拱6攢,側(cè)面設(shè)斗拱4攢,其檐枋上浮雕戲文故事,現(xiàn)均已毀于“文革”。臺下墻面以方磚駁面,制作十分精良。其南側(cè)緊靠戲樓有二層門樓五間,面闊17.50米,進深六檁9米。其中保存清光緒七年《重建城隍廟…[詳細]
湯溪城隍廟
  湯溪城隍廟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成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由湯溪縣第一任知縣宋約所建,現(xiàn)保留的城隍廟為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面積約2.26萬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是一座建筑宏偉、雕刻精細、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也是朝觀古圣先賢的旅游勝地,其建筑構(gòu)件雕刻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和歷史欣賞價值。現(xiàn)被人們譽稱為“江南第一廟”。城隍廟馬腿、斗拱、花牙子以及大部分梁、枋均刻以精細紋飾,用五彩退暈等手法刷飾,原主要墻壁和天花板、梁枋上都有彩繪,每一幅圖畫中都有一場戲,整個建筑顯得富麗堂皇。在每根梁的兩端各雕刻著四紋圖案,飾以纏枝花卉,中間以卷軸形式各雕瓶案花卉…[詳細]
東福殿城隍廟
  東福殿城隍廟坐落在屏東縣東港鎮(zhèn)延平路,在當(dāng)?shù)貞T稱為“境主公廟”,即為東港七角頭之一下頭角廟宇。相傳它由本地的一名商賈在萬年州﹙今之鳳山﹚的一次機緣中獲得了一小香火,攜返家中朝暮膜拜禱祝,而得神的靈感后于嘉慶十九甲戌年間(1814年)建造而成。廟內(nèi)主祀神祇城隍爺,配祀盧府千歲、顏府千歲、朱府千歲、水仙尊王、城隍夫人、陰陽司、速報司、文武判官、謝范將軍、戴將軍、馬將軍等神祇。東福殿城隍廟建成以后曾歷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殿宇庭構(gòu)斑剝凋腐,故于1962年由地方信士黃萬福等發(fā)起在舊地重建。廟內(nèi)至今仍然保留著開基時的正身金尊,彰顯了眾信徒的虔誠。此外,東福殿城隍廟于1955年間因參予東港迎王由城隍指示妝扮,每三年…[詳細]
密縣城隍廟
  新密城隍廟位于河南省新密市老城中心十字街口北側(cè),東為鼓樓街,西與法海寺節(jié)孝祠相鄰,北有縣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清康熙、乾隆年間重修。城隍廟建筑群現(xiàn)存明清建筑93間,總面積414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南向北按中軸線對稱分布,大門前原有琉璃照壁、鐵獅、石坊,現(xiàn)存有山門、戲樓、東西廊房、大殿、東西配殿、寢殿及東西道院。琉璃照壁、鐵獅、石坊在文革期間被毀。現(xiàn)存建筑中戲樓面寬5間,進深2間,歇山式高臺樓閣灰瓦頂建筑,實為戲樓、鐘樓、鼓樓三樓合一,戲樓居中,鐘樓居左,鼓樓居右,均座于3米多高的臺基之上,臺基下為5個磚券門洞可行人。大殿面寬5間,進深8米,為單檐懸山建筑,前后檐下各置斗拱1…[詳細]
臺中市城隍廟
  臺中市城隍廟位于臺中市南區(qū)城隍里,鄰近忠孝夜市,最早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是臺灣省城(該城后來因省治移至臺北,僅為臺灣府城)的城隍廟。它最初坐落在臺中市東區(qū)樂業(yè)里(現(xiàn)在的臺中糖廠舊址),日治初期廟堂被日軍占據(jù)作為軍營使用,后來又被改建為糖廠,直至1919年,當(dāng)?shù)厝耸吭跂|區(qū)輕便車站蓮霧腳附近搭建臨時廟堂,1921年遷建到現(xiàn)址。臺中城隍廟所奉祀的城隍爺是管理原省轄臺中市的地方官,由于民間的信仰篤定虔誠,城隍廟至今香火仍非常鼎盛,而每年農(nóng)歷六月十五日則為城隍爺?shù)募赖淙眨彩钱?dāng)?shù)刈诮淌⑹,廟方會舉行隆重的祝壽祭典。從農(nóng)歷六月初起,廟中便涌入從各地而來的大批香客,除了祭典,也會有-、演戲等民…[詳細]
漳浦城隍廟
  作為供奉翦除-,護國安邦,佑民安康之神的漳浦城隍廟,址在漳浦縣綏安鎮(zhèn)南大街。據(jù)漳浦縣志記載,廟始建于南宋紹興年(公元1127-1179年間),后經(jīng)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弘治四年(1491年)及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次修建,形成坐北朝南,南北通長66米,東西寬22米,總面積1452平方米,為三進二天井的宮殿式建筑風(fēng)格,結(jié)構(gòu)寬均為五間,二進作為大殿,大殿重檐歇山式琉璃屋頂,裝飾有雙龍抱珠,雙鳳戲丹。殿內(nèi)構(gòu)筑六柱,配木雕屏風(fēng),楹楣木瓜供門,三進供奉城娘娘,整座結(jié)構(gòu)蔚為壯觀。后因1933年兵禍毀壞,又因當(dāng)時的政府多次征用,文物全部損壞或流失。 為拯救歷史文物,回復(fù)民間信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