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ri天天cao,久久另类视频,夜夜操天天干96香蕉视频,www.128.com四虎免费黄色电影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宗問墓道
  陳宗問墓道位于海曙區(qū)集士港鎮(zhèn)四明山村廟夾岙內,建于明代。該墓道及墓前石刻破壞嚴重,但牌坊及墓葬保存尚好,F存牌坊“H”形,立于墓道口,南偏西3度。通高2.26米,寬2.70米,闌額高0.22米,寬0.15米,北面(向內)兩端距柱頭約15厘米處有門軸,以安裝坊門及抱柱。闌額不出頭,額上鐫刻“明贈工部尚書陳公墓道”十個楷體雙構線大字。 離該牌坊約30米處遺有不同形置的牌坊殘件,其中柱頭1只,殘高0.78米,斷面0.33×0.33米,上刻如意形紋飾。另有半邊荷花紋柱頭。離牌坊后約100米處有墓室封土和墓碑,保存較完整,墓碑橫字青苔覆蓋,細辯約為“鄮川陳公宗問之墓”陽文楷體大字。 陳宗問中洪武二十四年…[詳細]
恩平學宮
  時代:清代地址:恩平市第一中學內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縣陳圣煜認為學宮原址“卑狹”,難出人才,故擬遷徙。并接納諸生梁之峰、鄭孟聞等倡議,遷學宮于現址(今恩平一中內)。它為紀念春秋時代儒家創(chuàng)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而建。是座紅墻綠瓦,單檐昌歇山頂,抬梁與穿梁混合結構的園林古建,蔚為壯觀。恩平學宮規(guī)模之龐大,在當時的建筑群中屈指可數。占地面積近千平方米。建筑以大成殿和崇圣殿為主體,殿前為月臺,左右為兩廡,兩廡左右為豎碑廳各一間,中間供奉孔子圣象。月臺南側是戟門,門左為名宦祠,祠左為文宦廳;門右為鄉(xiāng)賢祠,祠右為武官廳;外為泮池、架以石拱橋;池前為文明門,再往前則是青云路了。乾隆四年(173…[詳細]
蓮池三賢祠
  蓮池三賢祠位于福安市城南街道蓮池社區(qū),年代為清道光四年(1824),類別為古建筑。位于福安市城南街道蓮池社區(qū)七圣路10號對面。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始建,現存為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祀福安歷史名人唐薛令之、宋謝翱、鄭虎臣三賢。坐北向南,為磚木結構合院式建筑,通面闊11.3米,通進深17米,祠占地面積192.1平方米。依次有大門、天井(兩側廊房)、祠廳,周以磚砌空斗墻。祠廳為雙層樓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樓前中間石鋪甬道,兩側廊房,庭前門廊緊靠門墻。大門中間墻體高出兩側墻體,并飾做單樓歇山頂屋面,門額上方飾做灰雕橫匾,內書:三賢祠。原祠內有三賢塑像,毀于“文革-”…[詳細]
寧波徐宅
  徐宅,建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F為鎮(zhèn)海區(qū)委機關辦公場所。位于招寶山街道境內,東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zhèn)?诤7肋z址吳杰故居,南臨城河路,西靠鎮(zhèn)海中醫(yī)院,北接鎮(zhèn)海區(qū)人民大會堂、區(qū)文化館。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39平方米。主建筑為3間2弄木結構和鋼混結構相間的樓房1幢。屋面平脊覆以平瓦,兩堵山墻挑出屋脊,系懸山頂式。外墻粉刷混凝土,拉有大塊橫線條,與窗楣挑出披水,似乎西式風格。檐木盾與二樓陽光為鋼混澆制結構,立體形廊柱顯得莊重,地坪用拚花地磚鋪裝,圍以鐵鑄圖案欄桿,通埭玻璃移窗,可謂西洋風度。內室鋪裝企口地板,上頂置有塑圖泥海,室內安裝壁爐,還有抽水馬桶,為當時鎮(zhèn)海最新式的居住…[詳細]
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
  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主體為耿樓河道濕地,位于太和縣城周邊,延伸面積達20平方公里,濕地河流、溝渠、沼澤集中連片,相互連通,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復合濕地系統(tǒng),發(fā)揮著行洪、灌溉、航運、凈化水質、調節(jié)氣候、維護區(qū)域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tài)功能。沙潁河濕地是永久性的河流濕地,濕地公園原有生態(tài)環(huán)境現保持完整,動植物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優(yōu)越,濕地周邊歷史遺跡眾多,文化久遠,內涵豐富。沙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發(fā)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區(qū),跨河南、安徽兩省,河道全長620千米,其中太和縣境內40.5千米。安徽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太和縣城西部沙潁河流域,從耿樓水利樞紐到沙潁河三橋,流經城關、大新、舊縣、稅鎮(zhèn)四個鄉(xiāng)鎮(zhèn),全…[詳細]
大埔城戰(zhàn)斗舊址
  大埔城戰(zhàn)斗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園莊鎮(zhèn)高峰村寨里自然村。1949年5月20日,國民黨-武裝進攻慈孝游擊區(qū)。由于慈孝游擊隊只有30多人-,武器彈藥少,勢單力薄,遂派人趕往惠安聯(lián)絡,請求惠安縣游擊大隊支援。當天,惠安游擊隊在中共惠安縣工委書記朱漢鷹的率領下向慈孝行進,與慈孝游擊隊匯合,在義路前梧村稍事休整后,登上大埔城對面的半嶺山,準備攻打國民黨-武裝駐地大埔城。當晚9時多,游擊隊埋伏在大埔城外密林里待命,11時行動開始,一時間,處于崇山峻嶺中靜謐的大埔城內外,陣陣-聲與叫喊聲連成一片,震天動地。在這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打下,國民黨-武裝匆忙應戰(zhàn),敵軍見游擊隊攻勢銳不可擋,只好邊打邊退,從西門撤出大埔城…[詳細]
石橋營古民居建筑群
  石橋營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平頂山市新華區(qū)香山管委會石橋營老村,是歷史上香山街所在地,民俗文化傳承連綿不斷。它繼承了香山街的觀音文化(神話傳說遺跡如一步兩眼井、三步兩孔橋)、農耕文化、古寨文化等。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詔以山西移民為主在寶豐縣境設軍屯營三十四營,石橋營為其中一營。清咸豐年間又在明代基礎上擴建周長1600多米的青石大寨一座(此寨現存三分之一)。寨內一條主街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小街數條,寨內民居絕大多數青石墻體,磚木脊坡式瓦房或樓房。現存的明代、清代、民國等老建筑分布在村莊中。五脊六獸硬山頂,青磚高浮雕花脊,房坡覆蓋灰色小板瓦,屬于典型的中原民居風格。這些建筑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類型…[詳細]
羊額古道
    羊額古道,建于南宋嘉定年間,已有七百八十余年歷史,一直為梁弄南通大嵐之要道,有天梯之稱。據載,孫氏九世孫孫德玉,曾為崇政殿侍講,后因傷足,久治不愈,寧宗皇帝就特賜拐杖一根,不久就告病還鄉(xiāng)。他與慶元德云和尚最為知交,因德云和尚主持杖錫寺,相距甚遠,山道險阻,不便往來,二人出資開鑿羊額嶺,嶺旁巖壁鑿有“羊額古道”四字。   古道全長約五公里,用塊石砌成,寬約二米。兩邊山崖陡峭,竹木參天,鳥雀啁鳴,蘭草噴香,澗底流水潺潺,美如琴聲。雨天嶺上煙霧彌漫,人如在云中行走。登嶺眺望,梁弄山水盡收眼底。傳說有仙人丹丘子在這一帶修道牧羊,更增添了古道的神秘。  古道東面,有岙曰北斗灣,內有眾多山澗小溪,最大…[詳細]
廣源閘橋
  廣源閘橋,屬區(qū)級文保單位,位于海底區(qū)紫竹院街道轄區(qū),東與紫竹院公園相通,西靠延壽寺、萬壽寺。廣源閘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89年),俗稱豆腐閘,是元代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住持修建的白浮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閘。該閘是元代通惠河上游的頭閘,其結構大體分為閘門、閘墻和基礎三部分。呈西北東南走向,閘口寬約13米,長約6米。歷史上,廣源閘不僅有調節(jié)河水流量、控制水位高低的作用,而且在閘上鋪設木板,又具有橋的功能。廣源閘是元代以后帝、后們出京游玩的重要轉船處。因廣源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自元代后歷朝都對其精心管理。新中國成立后,廣源閘仍為木橋,1979年落架大修,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并置欄桿。又于1…[詳細]
反討赤捐大示威集合點
  1982年11月13日,正定縣人民政府公布的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正定鎮(zhèn)西南街,原府城隍廟門前的戲樓處。事情發(fā)生在1927年6月16日。當時攝于北伐軍強大威力,駐河北的奉軍即將退敗的前夕,為搜刮民財,提出預收1928年錢糧,且每畝地附加“討赤捐”2.5元。本來1927年上半年已預收了當年的錢糧,加之正定遭受雹災,人民生活極端困苦。中共正定縣委在省委解學海同志的直接領導下,根據廣大群眾反抗軍閥、反抗苛捐雜稅的強烈要求,決定借舊歷五月十七日城隍廟的機會,發(fā)動群眾抗交1928年“上忙”和“討赤捐”的斗爭。6月16日這天,組織發(fā)動了萬余人,集結到事先規(guī)定的城隍廟前戲樓西北角的廣場。正定縣委書記尹玉…[詳細]
石林縣革命烈士紀念塔
  位于昆明市石林縣城雙龍山雙龍廣場。石林縣革命烈士紀念塔建于1957年12月,座北朝南,塔周蒼松翠柏,鳥語花香。塔體用石灰石砌筑,高20米,由座基、敘文亭、塔峰三部份組成。座基呈方形,底邊長9米,高1.4米;敘文亭為四面體,邊長2.20米,高7米,四壁皆嵌平石,上 書-彝漢兩種文字。彝漢文字陰刻楷書橫寫,漢文共2426,彝文2351字。記述了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歷次抗擊侵略的戰(zhàn)斗和革命斗爭中犧牲的路南籍英烈事跡。塔峰下部為方柱體,頂呈三角錐形,高近10米,東西兩側各設兩層護石。南、北兩側皆嵌平石板,南鐫“革命烈士紀念塔”六個大字,北刻“永垂不朽”四個金色大字。敘文雙龍廣場革命烈士記念塔落款…[詳細]
日寇“華中礦業(yè)公司”遺跡
  遺址包括“萬人坑”、“殺人場”、碉堡及住房等,散布于茅洋砩礦礦區(qū)附近。一九四一年五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軍二百余人,押解五百余名勞工侵入茅洋,開設“華中礦業(yè)公司”。隨后,強劃礦區(qū),驅趕居民,建筑碉堡,布設電網,掠奪砩礦資源!叭f人坑”在茅洋上湖山麓,分東西兩處,相距十一米。被日寇打死、病死或塌方、冒頂、0致死的礦工均拋尸于此,約二千七百余人。一九六二年曾掘出累累白骨,F東處已種莊稼,西處仍為荒地!皻⑷藞觥痹邶埥巧缴窖,距“萬人坑”百余米,是日本侵略軍殘殺抗日志士和無辜群眾的地方。碉堡現存三座:一座在水井頭山,有槍眼五個,控制礦區(qū)西部通道。一座在烏石峧,分上下兩層,有槍眼五個,瞭望孔三個。再一座在…[詳細]
東門劉氏祠堂
  東門劉氏祠堂位于福安市城南街道東風社區(qū),年代為清雍正年間(1723-1735),類別為古建筑。該祠堂位于城南東風社區(qū)三姓路。始建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清雍正年間(1723-1735)依明代舊制重建,民國初重修。坐西北向東南,為磚木結構廊院式建筑,進深45.5米,面闊14.6米,占地面積664.3平方米。該祠堂依坡地之勢自低而高,層層遞增,為穿斗抬梁式梁架,青瓦雙坡頂,頂脊兩端為鵲尾翹角,兩側馬鞍形山墻前銜接門樓山墻,后接人字院樓。祠共三進,由戲臺、天井、廊樓、拜庭、天井、祖堂、寢房組成。祠祖堂為三間,前廊柱以三跳斗拱挑檁出檐,整個屋架以明式構架斗拱。透出清代華麗、精細的雕飾。祠內…[詳細]
王鯤烈士墓
  王鯤烈士墓,位于奉化市橫山水庫上游白象山,1982年6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鯤(1905——1927年),又名王宗保,奉化市大堰鎮(zhèn)王高岙五份地人。1925年“五四”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寧波,他深入群眾,宣傳革命,發(fā)動工人組織工會,曾任郵電工會主席。1927年2月寧波總工會成立,被選為總工會會長。頒布工會條例,規(guī)定工-利,處理不法資本家。同年3月,被國民黨寧臺溫司令部王俊扣押入獄。王鯤同志在獄中堅持斗爭,對敵人的威脅利誘酷刑拷打,毫不屈服,六月慘遭殺害,犧牲時年僅23歲。 王鯤烈士墓在白象山的象鼻子上,離大堰鎮(zhèn)常照村約里許,土堆墓,直徑3.6米,高2.45米,…[詳細]
普渡河鐵索橋舊址
  普渡河鐵索橋舊址位于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翠化鄉(xiāng)頭哨與沿河村委會之間的普渡河上。1935年5月,紅一方面軍主力搶渡金沙江皎平渡時經過此橋,勝利到達陜北。1936年春,紅二、六軍團在賀龍、肖勁光率領下,準備沿紅一方面軍路線向皎平渡進軍北渡金沙江,4月8目,二軍團準備在普渡河上游過河,紅二軍團到了頭哨停止前進。先頭部隊到達普渡河東岸和鐵索橋附近。這時,滇軍工兵大隊已搶先占領橋頭拆除橋上木板,在橋上設置障礙,關鎖兩頭大門,埋伏橋頭,板上兩處。機槍連也趕到占領了橋上邊的音翁山。至此,紅軍和和滇軍工兵大隊發(fā)生激戰(zhàn)。在這次激戰(zhàn)中,共犧牲紅軍將士79人,四師政治部主任肖令彬同志也光榮犧牲。普渡河鐵索橋,作為紅軍…[詳細]
梁元桂故居
  時代:清代地址:恩平市圣堂鎮(zhèn)歇馬村六巷1號此故居是同治年間臺灣知府、二品官員梁元桂未入仕前及辭官后的居所,為其父梁日藹所建,1840年破土動工,1842年竣工,歷時兩年,為磚木結構四合院建筑,墨綠色琉璃剪邁,是當時歇馬村為數不多的石腳墻屋之一。梁元桂,字世液,號馨士,圣堂鎮(zhèn)歇馬村人。自小聰穎好學,縣試冠軍。道光(1846)丙午科順天舉人,咸豐(1852)恩科進士(又稱“進士第”),欽派陵差二次,任福建延平府、福寧府、邵武府、臺灣府知府,福建臺(灣)彭(湖)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副欽差大臣,按察使司衙加一級,光緒元年(1875)任福建監(jiān)試等職。解放后沒收地主官僚的財產,梁元桂故居被分給兩戶貧農居住,…[詳細]
百丈巖摩崖
  百丈巖摩崖位于溫嶺市城東街道巖下村百丈巖南陡壁上。摩崖共題有四首詩,外有框,楷書,從東至西排列。總面積約為3平方米。第一首詩框高56厘米、寬38厘米,是一首七絕:“云根秀撥五龍巔,遙立兒孫滿眼前。取有天梯長萬丈,星漢何必問張騫!甭淇顬椤鞍讓惓鐬椤。第二首詩框高68厘米、寬40厘米,是一首五律,大致可以辨認:“□□□山曉,煙霞接舍濃。巖高昂白象,湖闊臥蒼龍。壁生離籠鳥,□□種□農,□□□□□,白鹿悅芳洞”。落款為“白岡陳崇為”。第三首詩從痕跡看是一首五絕,框高44厘米、寬40厘米,除落款“敬軒陳崇賓”可識外,余已不可識。第四首詩框高86厘米、寬60厘米,是一首五律,是四首詩中最清晰的:“青山…[詳細]
水月宮(水月禪寺)
  水月寺:原名觀音堂,位于陸豐市金廂鎮(zhèn)觀音嶺頂。始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原是一間小廟。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擴建,改稱“觀音禪堂”,清咸豐十一年(1861)建造山門,易名“水月宮”。水月寺的建筑布局由山門、前殿、正殿、左右禪房等組成,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前,水月寺屬碣石元山寺分院之一,由元山寺派僧人管理,今寺旁尚保存清末水月寺僧人的墓塔3座。新中國成立初期,水月寺被改作他用,僧人離棄,停止宗教活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貫徹落實宗教政策,于1983年11月8日,定為陸豐縣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在海內外佛教信眾的支持下,籌資修建。1995年,又在水月寺左側擴建大雄寶殿…[詳細]
懸磁橋
  懸磁橋位于海曙區(qū)鄞江鎮(zhèn)懸磁村南首,根據石碑記載,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間,現橋為1916年重建。 該橋為石墩木梁單孔平橋,南北走向,橫跨于清源河兩岸。全長19.45米,寬4.15米。凈跨約12米。西堍踏跺6級,南堍踏跺9級。石砌橋臺,臺上埋置長4米左右的石梁8根,懸挑出約0.85米。石梁端安放橫木2根,支承木梁。橋中間為行人通道,兩旁設有固定的木凳供行人憩息。橋上有硬山頂瓦屋5楹,廊屋兩端建有四柱橋亭,鐫有對聯(lián)曰:“一部春秋匡漢室,五行辛草利民生”!暗亟娙烁呱姓,亭臨佛閣永豐庵”。 橋北堍原有“二圣殿”,傳說為祭祀文武二圣人,即孔夫子與關夫子,現“二圣殿”已毀,仍存石柱數根,南堍尚保留《懸慈茶會…[詳細]
祝三胡氏宗祠
  祝三胡氏宗祠坐落在伏嶺鎮(zhèn)祝三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318平方米,為三進五開間,抬梁穿斗并用式梁架,前為歇山式五鳳樓、拱軒頂,中進的前部分為拱軒頂,后部分為人字軒頂,后進為上下二層,三合土地坪,前、后天井,-封火墻,祠堂內的斜撐、駝峰、平盤斗雕刻精美,祠堂保存基本完整,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49年,祝三村發(fā)生了標志著績溪工農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祝三整編,支隊主力400余人編成2個大隊4個連和1個地方連。第一大隊隊長舒夢熊,教導員戴吉祥;第二大隊隊長孫仲友,教導員王宗漢。一連由皖浙支隊原一連編成,連長陶榮,支書周逸隆;四連由皖浙支隊原二連編成,連長張勝和;五連由皖浙支隊原五連編成,連長陳德洪,支書…[詳細]